阳光说说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美文>>文章摘抄

文章内容

八年级数学教案

阳光说说 2024-04-29 3

八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数学教案1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

  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

  正方向;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为原点。这样就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师: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了。现在请大家自己动手画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指正学生易犯的错误。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如图,由点P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5,我们就说P点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5,我们把横坐标写在前,纵坐标写在后,(3,5)就是点P的坐标。在x轴上的点,过这点向y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纵坐标就是0;在y轴上的点,过这点向x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横坐标就是0;原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0,即原点的坐标是(0,0)。

  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如图,请同学们写出A、B、C、D这四点的坐标。

  生甲:A点的坐标是(―5,4)。

  生乙:B点的坐标是(―3,―2)。

  生丙:C点的坐标是(4,0)。

  生丁:D点的坐标是(0,―6)。

  师: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写出点的坐标,如果已知一点的坐标为(3,―2),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找到这个点呢?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在x轴上找出横坐标是3的点,过这一点向x轴作垂线,横坐标是3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在y轴上找出纵坐标是―2的点,过这一点向y轴作垂线,纵坐标是―2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这两条直线交于一点,这一点既满足横坐标为3,又满足纵坐标为―2,所以这就是坐标为(3,―2)的点。下面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中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描出A(2,―4),B(0,5),C(―2,―3),D(―5,6)这几个点。

  学生动手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三、深入探究,层层推进

  师:两个坐标轴把坐标平面划分为四个区域,从x轴正半轴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把这四个区域分别叫做 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注意:坐标轴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在同一象限内的点,它们的横坐标的符号一样吗?纵坐标的符号一样吗?

  生:都一样。

  师:对,由作垂线求坐标的过程,我们知道 象限内的点的横坐标的符号为+,纵坐标的符号也为+。你能说出其他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吗?

  生:能。第二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三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四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

  师:很好!我们知道了一点所在的象限,就能知道它的坐标的符号。同样的,我们由点的坐标也能知道它所在的象限。一点的坐标的符号为(―,+),你能判断这点是在哪个象限吗?

  生:能,在第二象限。

  四、练习新知

  师:现在我给出几个点,你们判断一下它们分别在哪个象限。

  教师写出四个点的坐标:A(―5,―4),B(3,―1),C(0,4),D(5,0)。

  生甲:A点在第三象限。

  生乙:B点在第四象限。

  生丙:C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它在y轴上。

  生丁:D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它在x轴上。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在上面描出这些点。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并予以指导。

  五、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生:认识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会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描点,知道了四个象限以及四个象限内点的符号特征。

  教师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物体位置的说法和表述物体的位置等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但可能没有想到这些问题与数学的联系。教师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去想到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参与到探索获取新知的活动中,主动学习思考,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实例与坐标的联系感受坐标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2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认识坐标系中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平面上的点连接成的图形,形成二维平面图形的概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通过二维坐标来描述图形顶点,从而描述图形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平面上的点连接成的图形,计算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难点】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也学习了已知点的坐标,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个点表示出来。下面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在上面标出A(5,1),B(2,1),C(2,―3)这三个点。

  学生作图。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现在我们把这三个点用线段连接起来,看一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生甲:三角形。

  生乙:直角三角形。

  师: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生:能。

  教师挑一名学生:你是怎样算的呢?

  生:AB的长是5―2=3,BC的长是1―(―3)=4,所以三角形ABC的面积是×3×4=6。

  师:很好!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大家再描出四个点:A(―1,2),B(―2,―1),C(2,―1),D(3,2),并将它们依次连接起来看看形成的是什么

  图形?

  学生完成操作后回答: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计算它的面积吗?

  生:能。

  教师挑一名学生: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生:以BC为底,A到BC的垂线段AE为高,BC的长为4,AE的长为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4×3=12。师:很好!刚才是已知点,我们将它们顺次连接形成图形,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连接成的图形:

  教师多媒体出示下图:

八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能根据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思考

  1.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2.能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解决问题

  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过程,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与体验,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

  在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应用.

  难点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欣赏图片,了解生活中的特殊四边形

  活动2剪三角形纸片,拼凸四边形

  活动3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活动4探究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

  活动5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

  活动6评价反思、布置作业

  熟悉生活中特殊的四边形,导出课题.

  通过用三角形拼四边形的过程,渗透转化思想,激发探索精神.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学生交流,内化知识,课后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下面的图片中,有你熟悉的哪些图形?

  (出示图片)

  演示图片,学生欣赏.

  教师介绍四边形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可再补充列举.

  从实例图片中,抽象出的'特殊四边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2]

  拼一拼

  将一张纸对折,剪下两张叠放的三角形纸片.将这两个三角形相等的一组边重合,你会得到怎样的图形.

  (1)你拼出了怎样的凸四边形?与同伴交流.

  (2)一位同学拼出了如下图所示的一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的对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经过实验操作,开展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

  教师深入学生之中,观察学生频出的方法与过程,接受学生质疑并指导个别学生探究.

  教师待学生充分探究后,请学生展示拼图的方法和不同的图形.并引导学生分析(2)中的四边形的边的位置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八年级数学教案3

  一、教材分析

  1、特点与地位:重点中的重点。

  本课是教材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图最常见的应用的之一,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现有抽象思维能力水平,已掌握基本概念等学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自身特点,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2)难点:求解最短路径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安排:最短路径问题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另一种是求每一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重点讲解 种情况问题的解决。安排一个课时讲授。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虑实际应用需要,补充旅游景点线路选择的实例,实例中问题解决与算法分析相结合,逐步推动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概念、能够求解最短路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将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抽象成求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2)通过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讲究工作方法、与他人合作,提高效率。

  三、教法分析

  课前充分准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以启发的方式展开教学。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图这一章的难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控制好教学进度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四、学法指导

  1、课前上次课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有针对性的预习。

  2、课中指导学生讨论任务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知识点。

  3、课后给学生布置同类型任务,加强练习。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课前复习(3~5分钟)回顾“路径”的概念,为引出“最短路径”做铺垫。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采用提问方式,注意及时小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概念。

  (2)提示学生“温故而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导入新课(3~5分钟)以城市公路网为例,基于求两个点间最短距离的实际需要,引出本课教学内容“求最短路径问题”。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先讲实例,再指出概念,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

  (2)此处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在于问题的求解过程,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存在,所以这里的例子只需要概述,能够说明问题即可。

  (三)讲授新课(25~30分钟)

  1、求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重点)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提出旅游景点选择的例子,解决如何选择代价小、景点多的路线。

  (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图中求任一结点到其他结点最短路径问题。(3~5分钟)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主要采用讲授法,将实际问题用图形表示出来。语言描述转换的方法(用圆圈加标号表示某一景点,用箭头表示从某景点到其他景点是否存在旅游线路,并且将旅途费用写在箭头的旁边。)一边用语言描述,一边在黑上画图。

  ②注意示范画图只进行一部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余下部分的转化。

  ③及时总结,原型抽象(景点作为图的结点,景点间的线路作为图的边,旅途费用作为边的权值),将案例求解问题抽象成求图中某一结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问题。

  ④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张带权有向图,并略作解释,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启发式教学,如何实现按路径长度递增产生最短路径?

  ②结合案例分析求解最短路径过程中(重点)注意此处借助黑板,按照算法思想的步骤。同样,也是只示范一部分,余下部分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小结(3~5分钟)

  1、明确本节课重点

  2、提示学生,这种方式形成的图又可以解决哪类实际问题呢?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复习本次课内容,准备一道备用习题,灵活把握时间安排。

  六、教学特色

  以旅游路线选择为主线,灵活采用案例教学、示范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枯燥的理论讲解生动起来。在顺利开展教学的同时,体现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数学教案4

  八年级下数学教案-变量与函数(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

  3.使学生掌握关于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会求其函数值。

  4.通过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自变量取值的求法。

  难点:函灵敏处变量取值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函数概念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什么叫分式?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x+2/2x+3有意义?

  (答:分母里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分式,分母≠0,即x≠3/2。)

  3.什么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答:根指数是2的根式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0。)

  4.举出一个函数的实例,并指出式中的变量与常量、自变量与函数。

  新课

  1.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解析法的意义:用教学式子表示函数方法叫解析法。并指出,函数表示法除了解析法外,还有图象法和列表法。

  2.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有时要受到限制这就可以引出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意义,并说明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是:

  (1)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函数解析式(即是函数表达式)有意义。

  (2)自变量取值范围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讲解P93中例2。并指出例2四个小题代表三类题型:(1),(2)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3)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分式;(4)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二次根式。

  推广与联想:请同学按上述三类题型自编3个题,并写出解答,同桌互对答案,老师评讲。

  4.讲解P93中例3。结合例3引出函数值的意义。并指出两点:

  (1)例3中的4个小题归纳起来仍是三类题型。

  (2)求函数值的问题实际是求代数式值的问题。

  补充例题

  求下列函数当x=3时的函数值:

  (1)y=6x-4; (2)y=--5x2; (3)y=3/7x-1; (4)。

  (答:(1)y=14;(2)y=-45;(3)y=3/20;(4)y=0。)

  小结

  1.解析法的.意义: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解析法。

  2.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两个方法(依据):

  (1)要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

  ①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

  ②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0;

  ③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0。

  (2)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求函数值的方法:把所给出的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相庆原函数值。

  练习:P94中1,2,3。

  作业:P95~P96中A组3,4,5,6,7。B组1,2。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与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比如例2、例3中各是4个小题,对每一个例题均可归纳为三类题型。而对于例2、例3这两道例题,虽然要求各异,但题目结构仍是三类题型:整式、分式、二次根式。

  2.注意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优质联想能力。要求学生仿照例题自编题目是有效手段。

  3.注意培养学生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良好学习方法。比如对于有实际意义来确定,由于实际问题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就要具体分析,灵活处置。

八年级数学教案5

  平方差公式

  学习目标:

  1、能推导平方差公式,并会用几何图形解释公式;

  2、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熟练地计算;

  3、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符号感,体会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

  学习重难点:

  重点: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熟练地计算;

  难点:探索平方差公式,并用几何图形解释公式.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索

  1、计算:(1)(m+2) (m-2) (2)(1+3a) (1-3a)

  (3) (x+5y)(x-5y) (4)(y+3z) (y-3z)

  2、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举两例验证你的发现.

  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的发现吗?

  4、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1)、公式左边的两个因式都是二项式。必须是相同的两数的和与差。或者说两 个二项式必须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只有符号不同。

  (2)、公式中的a与b可以是数,也可以换成一个代数式。

  二 、试一试

  例1、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5+6x)(5-6x) (2)(x-2y)(x+2y) (3)(-m+n)(-m-n)

  例2、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1)(- x-y)(- x+y) (2)(ab+8)(ab-8) (3)(m+n)(m-n)+3n2

  三、合作交流

  如图,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

  (1)请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2)小颖将阴影部分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 a a b

  (3)比较(1)(2)的结果,你能验证平方差公式吗?

  四、巩固练习

  1、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a+2)(a-2) (2)(3a+2b)(3a-2b)

  (3)(-x+1)(-x-1) (4)(-4k+3)(-4k-3)

  2、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803797 (2)398402

  3.平方差公式(a+b)(a-b)=a2-b2中字母a,b表示( )

  A.只能是数 B.只能是单项式 C.只能是多项式 D.以上都可以

  4.下列多项式的乘法中,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a+b)(b+a) B.(-a+b)(a-b)

  C.( a+b)(b- a) D.(a2-b)(b2+a)

  5.下列计算中,错误的有( )

  ①(3a+4)(3a-4)=9a2-4;②(2a2-b)(2a2+b)=4a2-b2;

  ③(3-x)(x+3)=x2-9;④(-x+y)(x+y)=-(x-y)(x+y)=-x2-y2.

  A.1个 B.2个 C.3个 D.4个[来源:中.考.资.源.网WWW.ZK5U.COM]

  6.若x2-y2=30,且x-y=-5,则x+y的值是( )

  A.5 B.6 C.-6 D.-5

  7.(-2x+y)(-2x-y)=______.

  8.(-3x2+2y2)(______)=9x4-4y4.

  9.(a+b-1)(a-b+1)=(_____)2-(_____)2.

  10.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为5,边长之差为2,那么用较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减去较小的正方形的面积,差是_____.

  11.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20 19 .

  12.计算:(a+2)(a2+4)(a4+16)(a-2).

  五、学习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六、当堂测试

  1、下列多项式乘法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x+1)(1+x) (B)(1/2b+b)(-b-1/2a) (C)(-a+b)(-a-b) (D)(x2-y)(x+y2)[

  2、填空:(1)(x2-2)(x2+2)=

  (2)(5x-3y)( )=25x2-9y2

  3、计算:

  (1)(-2x+3y)(-2x-3y) (2)(a-2)(a+2)(a2+4)

  4.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①1003997 ②14 15

  七、课外拓展

  下列各式哪些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怎样用?

  1) (a-b+c)(a-b-c)

  2) (a+2b-3)(a-2b+3)

  3) (2x+y-z+5)(2x-y+z+5)

  4) (a-b+c-d)(-a-b-c-d)

  2.2完全平方公式(1)

八年级数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P141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

  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四、课堂引入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五、随堂练习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 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所用时间t(分钟)人数

  0

  0<≤ 6

  20

  30

  40

  50

  (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

  (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

  2、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

  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

  答案1.(1).15. (2)28. 2. 165

  六、课后练习:

  1、某公司有15名员工,他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

  部门A B C D E F G

  人数1 1 2 4 2 2 5

  每人创得利润20 5 2.5 2 1.5 1.5 1.2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

  2、下表是截至到20xx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获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

  年龄频数

  28≤X<30 4

  30≤X<32 3

  32≤X<34 8

  34≤X<36 7

  36≤X<38 9

  38≤X<40 11

  40≤X<42 2

  3、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

  答案:1.约2.95万元2.约29岁3.60.54分贝

八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地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会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数学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教学重点:

  掌握函数概念。

  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函数的概念。

  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下图上面那个像车轮状的物体是什么?

  『生』:摩天轮。

  『师』:你们坐过吗?

  ……

  『师』:当你坐在摩天轮上时,人的高度随时在变化,那么变化是否有规律呢?

  『生』:应该有规律。因为人随轮一直做圆周运动。所以人的高度过一段时间就会重复依次,即转动一圈高度就重复一次。

  『师』:分析有道理。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与旋转时间t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请看下图,反映了旋转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

  大家从图上可以看出,每过6分钟摩天轮就转一圈。高度h完整地变化一次。而且从图中大致可以判断给定的时间所对应的高度h。下面根据图5-1进行填表:

  t/分 0 1 2 3 4 5 …… h/米

  t/分 0 1 2 3 4 5 …… h/米 3 11 37 45 37 11 ……

  『师』:对于给定的时间t,相应的高度h确定吗?

  『生』:确定。

  『师』:在这个问题中,我们研究的对象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生』:研究的对象有两个,是时间t和高度h。

  『师』:生活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变化的量,你了解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吗?如:弹簧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路程的距离与所用时间……了解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下面我们就去研究一些有关变量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做一做

  (1)瓶子或罐子盒等圆柱形的物体,常常如下图那样堆放,随着层数的增加,物体的总数是如何变化的?

  填写下表:

  层数n 1 2 3 4 5 … 物体总数y 1 3 6 10 15 … 『师』:在这个问题中的变量有几个?分别师什么?

  『生』:变量有两个,是层数与圆圈总数。

  (2)在平整的路面上,某型号汽车紧急刹车后仍将滑行S米,一般地有经验公式,其中V表示刹车前汽车的速度(单位:千米/时)

  ①计算当fenbie为50,60,100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是多少?

  ②给定一个V值,你能求出相应的S值吗?

  解:略

  议一议

  『师』:在上面我们研究了三个问题。下面大家探讨一下,在这三个问题中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

  『生』:相同点是:这三个问题中都研究了两个变量。

  不同点是:在 个问题中,是以图象的形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问题中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是以关系式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的。

  『师』: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明确“给定其中某一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的值”这一共性。

  函数的概念

  在上面各例中,都有两个变量,给定其中某一各变量(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值。

  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三、随堂练习

  书P152页 随堂练习1、2、3

  四、本课小结

  初步掌握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在一个函数关系式中,能识别自变量与因变量,给定自变量的值,相应地会求出函数的值。

  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图象;(2)表格;(3)关系式。

  五、探究活动

  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某市制定了如下用水收费标准:每户每月的用水不超过10吨时,水价为每吨1.2元;超过10吨时,超过的部分按每吨1.8元收费,该市某户居民5月份用水x吨(x>10),应交水费y元,请用方程的知识来求有关x和y的关系式,并判断其中一个变量是否为另一个变量的函数?

  (答案:Y=1.8x-6或)

  六、课后作业

  习题6.1

八年级数学教案8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了勾股定理,并在先前其他内容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百度一下的逆向思维、逆向研究的经验,如:已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样的结论?

  反之,满足什么条件的两直线是平行?因而,本课时由勾股定理出发逆向思考获得逆命题,学生应该已经具备这样的意识,但具体研究中

  可能要用到反证等思路,对现阶段学生而言可能还具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 章《勾股定理》第2节。教学任务有: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并利用该定理根据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利用该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为此确定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从实验到验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

  ● 情感与态度目标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猜想归纳论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结论已有一定的体验

  但数学思维严谨的同学总是心存疑虑,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同学心服口服显得非常迫切,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 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小试牛刀;第四环节:

  登高望远;第五环节:巩固提高;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境:1.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意图:

  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

  从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这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探究

  下面有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①5,12,13;②7,24,25;③8,15,17;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三组数都满足 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组数。

  意图: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出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效果:

  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①5,12,13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②7,24,25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③8,15,17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从上面的分组实验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内容2:说理

  提问:有同学认为测量结果可能有误差,不同意这个发现。你认为这个发现正确吗?你能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吗?

  意图:让学生明确,仅仅基于测量结果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需要进一步通过说理等方式使学生确信结论的可靠性,同时明晰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注意事项:为了让学生确认该结论,需要进行说理,有条件的班级,还可利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让同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活动3:反思总结

  提问:

  1.同学们还能找出哪些勾股数呢?

  2.今天的结论与前面学习勾股定理有哪些异同呢?

  3.到今天为止,你能用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4.通过今天同学们合作探究,你能体验出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要经历哪些过程呢?

  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该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

  第三环节:小试牛刀

  内容:

  1.下列哪几组数据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请说明理由。

  ①9,12,15; ②15,36,39; ③12,35,36; ④12,18,22

  解答:①②

  2.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

  A 250 B 150 C 200 D 不能确定

  解答:B

  3.如图1:在 中, 于 , ,则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解答:C

  4.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 (图1)

  得到的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定

  解答:A

  意图:

  通过练习,加强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认识及应用

  效果

  每题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5分钟),并指出各题分别用了哪些知识。

  第四环节:登高望远

  内容:

  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2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 都应是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图3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解答:符合要求 , 又 ,

  2.一艘在海上朝正北方向航行的轮船,航行240海里时方位仪坏了,凭经验,船长指挥船左传90,继续航行70海里,则距出发地250海里,你能判断船转弯后,是否沿正西方向航行?

  解答:由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

  AB=240海里,BC=70海里,,AC=250海里;在△ABC中

  =(250+240)(250-240)

  =4900= = 即 △ABC是Rt△

  答:船转弯后,是沿正西方向航行的。

  意图:

  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该定理。

  效果: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可;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以便于计算。

  第五环节:巩固提高

  内容:

  1.如图4,在正方形ABCD中,AB=4,AE=2,DF=1, 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你是如何判断的?与你的同伴交流。

  解答:4个直角三角形,它们分别是△ABE、△DEF、△BCF、△BEF

  2.如图5,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哪些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图4 图5

  解答:④⑤是直角三角形,①②③⑥不是直角三角形

  意图:

   题考查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漏解;第二题在于考查学生如何利用网格进行计算,从而解决问题。

  效果:

  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熟悉度后,能够快速做答并能简要说明理由即可。注意防漏解及网格的应用。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

  内容:

  师生相互交流总结出:

  1.今天所学内容①会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②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从今天所学内容及所作练习中总结出的经验与方法:①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②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③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便于计算。

  意图: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效果: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总结出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古至今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4第1,2,4题。

  五、教学反思:

  1.充分尊重教材,以勾股定理的逆向思维模式引入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是否能得到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充分引用教材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

  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从中体验任何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3.在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善于对公式变形,便于简便计算。

  4.注重对学习新知理解应用偏困难的学生的进一步关注。

  5.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论证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不做要求。

  由于本班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因而本设计教学容量相对较大,教学中,应注意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状况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调整。

  附:板书设计

  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情景引入 小试牛刀: 登高望远

八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4、能利和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归纳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思考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n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如某公司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满分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项测试成绩的权。

  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如3,2,3,5,3,4中3是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平均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二、例题讲解:

  例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

  每人销售件数 1800 510 250 210 150 120

  人数 113532

  (1)求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额定为平均数,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例2,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复习题A组

  四、小结: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计算。

  2、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五、作业:复习题B组、C组(选做)

八年级数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方差公式:S = [( - ) +( - ) +…+( - )]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 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第三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25的讨论问题的意图: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

  (3).介绍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画折线法。

  (4).客观上反映了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求平均数或求极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差的意义和目的。

  2.教材P154例1的设计意图:

  (1).例1放在方差计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对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题步骤也为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学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决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选择一些更时代气息、更有现实意义的引例。例如,通过学生观看2004年奥运会刘翔勇夺110米栏的录像,进而引导教练员根据平时比赛成绩选择参赛队员这样的实际问题上,这样引入自然而又真实,学生也更感兴趣一些。

  五.例题的分析:

  教材P154例1在分析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据的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明确题意。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数,因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步骤。

  3.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六.随堂练习:

  1.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2.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1 2 3 4 5

  段巍13 14 13 12 13

  金志强10 13 16 14 12

  参考答案:1.(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齐

  2.段巍的成绩比金志强的成绩要稳定。

  七.课后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S S,所以确定去参加比赛。

  3.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别是( )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好?

  4.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

  小爽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小兵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答案:1. 6 2. >、乙;3. =1.5、S =0.975、 =1. 5、S =0.425,乙机床性能好

  4. =10.9、S =0.02;

  =10.9、S =0.008

  选择小兵参加比赛。

八年级数学教案11

  教材分析

  1、本小节内容安排在第十四章“轴对称”的第三节。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可以借助轴对称变换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特殊性质。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等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它是研究等边三角形,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这也是全章的重点之一。

  2、本节重在呈现一个动手操作得出概念、观察实验得出性质、推理证明论证性质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既体会到一个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研究几何图形问题的全过程,又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在此之前已接触过等腰三角形,具有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轴对称的知识和技能,本节教学要突出“自主探究”的特点,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论证,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享受探求新知、获得新知的`乐趣。

  2、在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一些命题的证明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添加辅助线的问题,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另外,以前学生证明问题是习惯于找全等三角形,形成了依赖全等三角形的思维定势,对于可直接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问题,没有注意选择简便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数学思考: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

  2、通过时间、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八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理解最简公分母的意义;

  (2)掌握分式的通分法则,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教学重点:分式通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分式通分中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学工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何计算:

  由此让学生复习分数通分的意义、通分的根据、通分的法则以及最简公分母的概念。

  (2)如何计算:

  (3)何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猜想如何求解?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注意:通分保证

  (1)各分式与原分式相等;

  (2)各分式分母相等。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更高 次幂的积作最简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根据分式通分和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将分式通分:

  最简公分母为:

  然后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别对原来的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通分如下:xxx

  通过本例使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大致过程和思路有所了解。让学生归纳通分的.思路过程。

  例1 通分:xxx

  分析:让学生找分式的公分母,可设问“分母的系数各不相同如何解决?”,依据分数的通分找最小公倍数。

  解:∵ 最简公分母是12xy2,

  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解:∵最简公分母是10a2b2c2,

  由学生归纳最简公分母的思路。

  分式通分中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更大 的。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八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已知三边画三角形的方法;

  (2)掌握边边边公理,能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会添加较明显的辅助线.

  2、能力目标:

  (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

  (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察、归纳;

  (2)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SSS公理、灵活地应用学过的各种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题目条件和求证的结论,灵活地选择四种判定方法中最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投影显示

  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玻璃窗户破碎了,要去配一块新的,你最少要对窗框测量哪几个数据?如果你手头没有测量角度的仪器,只有尺子,你能保证新配的玻璃恰好不大不小吗?

  这个问题让学生议论后回答,他们的答案或许只是一种感觉。于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三角形的三个元素DD三条边。

  2、公理的获得

  问:通过上面问题的分析,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让学生粗略地概括出边边边的公理。然后和学生一起画图做实验,根据三角形全等定义对公理进行验证。(这里用尺规画图法)

  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应用格式: (略)

  强调说明: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

  (3)、此公理与前面学过的公理区别与联系

  (4)、三角形的稳定性:演示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演示中,其实可以去掉组成三角形的一根小木条,以显示三角形条件不可减少,这也为下面总结“三角形全等需要有3全独立的条件”做好了准备,进行了沟通。

  (5)说明AAA与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3、公理的应用

  (1) 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点评。

  例1 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

  求证:AD⊥BC

  分析:(设问程序)

  (1)要证AD⊥BC只要证什么?

  (2)要证∠1= 只要证什么?

  (3)要证∠1=∠2只要证什么?

  (4)△ABD和△ACD全等的.条件具备吗?依据是什么?

  证明:(略)

  (2)讲解例2(投影例2 )

  例2已知:如图AB=DC,AD=BC

  求证:∠A=∠C

  (1)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2)找学生代表口述证明思路。

  思路1:连接BD(如图)

  证△ABD≌△CDB(SSS)先得∠A=∠C

  思路2:连接AC证△ABC≌CDA(SSS)先得∠1=∠2,∠3=∠4再由∠1+∠4=∠2+∠3得∠BAD=∠BCD

  (3)教师共同讨论后,说明思路1较优,让学生用思路1在练习本上写出证明,一名学生板书,教师强调解题格式:在“证明”二字的后面,先将所作的辅助线写出,再证明。

  例3如图,已知AB=AC,DB=DC

  (1)若E、F、G、H分别是各边的中点,求证:EH=FG

  (2)若AD、BC连接交于点P,问AD、BC有何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学生思考、分析,适当点拨,找学生代表口述证明思路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证明,然后选择投影显示。

  证明:(略)

  说明:证直线垂直可证两直线夹角等于 ,而由两邻补角相等证两直线的夹角等于 ,又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例4 如图,已知:△ABC中,BC=2AB,AD、AE分别是△ABC、△ABD的中线,

  求证:AC=2AE.

  证明:(略)

  学生口述证明思路,教师强调说明:“中线”条件下的常规作辅助线法。

  5、课堂小结: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3个公理1个推论(SAS、ASA、AAS、SSS)

  在这些方法中,每一个都需要3个条件,3个条件中都至少包含条边。

  (2)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70#11、12

  b、上交作业P70#14 P71B组3

八年级数学教案14

  学习目标

  1、通过运算多项式乘法,来推导平方差公式,学生的认识由一般法则到特殊法则的能力。

  2、通过亲自动手、观察并发现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从广义上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含义。

  3、初步学会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学习重难点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对公式中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及正确运用。

  自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看一看

  认真阅读教材,记住以下知识:

  文字叙述平方差公式:_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

  做一做:

  1、完成下列练习:

  ①(m+n)(p+q)

  ②(a+b)(x-y)

  ③(2x+3y)(a-b)

  ④(a+2)(a-2)

  ⑤(3-x)(3+x)

  ⑥(2m+n)(2m-n)

  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计算对不对?若不对,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结果、

  (1)(x-3)(x+3)=x2-3( ),__________;

  (2)(2x-3)(2x+3)=2x2-9( ),_________;

  (3)(-x-3)(x-3)=x2-9( ),_________;

  (4)(2xy-1)(2xy+1)=2xy2-1( ),________、

  2、(1)(3a-4b)( )=9a2-16b2; (2)(4+2x)( )=16-4x2;

  (3)(-7-x)( )=49-x2; (4)(-a-3b)(-3b+a)=_________、

  3、计算:50×49=_________、

  应用探究

  1、几何解释平方差公式

  展示:边长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

  (1)请计算图的阴影部分的面积(让学生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2)小明将阴影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长与宽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

  2、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103×93 (2)59、8×60、2

  拓展提高

  1、阅读题:

  我们在计算(2+1)(22+1)(24+1)(28+1)(216+1)(232+1)时,发现直接运算很麻烦,如果在算式前乘以(2-1),即1,原算式的值不变,而且还使整个算式能用乘法公式计算、解答过程如下:

  原式=(2-1)(2+1)(22+1)(24+1)(28+1)(216+1)(232+1)

  =(22-1)(22+1)(24+1)(28+1)(216+1)(232+1)

  =(24-1)(24+1)(28+1)(216+1)(232+1)

  =……=264-1

  你能用上述方法算出(3+1)(32+1)(34+1)(38+1)(316+1)的值吗?请试试看!

  2、仔细观察,探索规律:

  (x-1)(x+1)=x2-1

  (x-1)(x2+x+1)=x3-1

  (x-1)(x3+x2+x+1)=x4-1

  (x-1)(x4+x3+x2+x+1)=x5-1

  ……

  (1)试求25+24+23+22+2+1的值;

  (2)写出22006+22005+22004+…+2+1的个位数、

  堂堂清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1)(a-2b)(-a+2b);

  (2)(a-2b)(-a-2b);

  (3)(a-2b)(a+2b);

  (4)(a-2b)(2a+b)、

八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4、能利和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思考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n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如某公司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满分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项测试成绩的权。

  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如3,2,3,5,3,4中3是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平均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二、例题讲解:

  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复习题A组

  四、小结: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计算。

  2、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五、作业:

  复习题B组、C组(选做)

版权声明:八年级数学教案,素材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八年级数学教案,
  • 上一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  1.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课堂朗读。  3.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沁qin.橘ju.遍pian.舸ge.寥liao.浮fu.遒piu.遏e.]  (二)分析上阙  1. 层( 句至第三句)  [老师串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  (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  △ “独”  (1)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  [老师串讲]  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赏析]  △ “看”  (1)提问:作者以哪一个学将如此多的内容统领在一起。  (2)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也用了领字,并提出下阙,同样用了领字。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雪》相关句子]  [老师串讲]  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提问:这种写法称  [在电脑打上从点到面,从实到虚]  [赏析]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充满生机。  △ “争”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同时,在“湘江秋景图”中打出三个动词]  △ “竞”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⒊第三层(第十一至第十三句)  [老师串讲]  面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者思绪万端,他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显示“问题”在这三句旁]  提问:这三句与前写湘江秋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竞争,况且,我们有生命有灵  魂的人。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  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分析下阙  上阙是老师串讲,师生赏析为主。下阙的教学采取老师点出关键,学生赏析为主。  [赏析]  △ “忆”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 “恰”(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 “曾记否”三句  (1)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附: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处境季节]独立寒秋  湘北北去  [地点]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梁  漫江碧透点实  呼应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面虚  怅寥廊  问苍茫大地  [问题]谁问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类讨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湘江秋景图  景物多山、枫树林、江水、大船、鹰、鱼  动作劲争(船、人)、击、翔(鱼、水)  -------竟  范围广  数量多万、层、百  色彩缤纷红、碧、白、黑、蓝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构思: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  2、结合划分节奏,听朗读录音。  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4、整体感知,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五、再读鉴赏  品味鉴赏上阕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是怎样的?  4、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  5、最后一句叩问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时代背景)  品味鉴赏下阕  1、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曾”和“忆”两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下阕主要追忆“同学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学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六、熟读成诵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把上阕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4   课时  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  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  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牌  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四、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五、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 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 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 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七、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词人改造世界的宏伟志向和坚定信念,学习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胸怀,领略词人救国救民、砥砺自我的火热激情。  2、知识、能力目标:  ①学习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牌“沁园春”的格式,知道韵脚,并尝试用这个词牌填词。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强学,体验不同文体的个性、特质,以期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之目的。  ②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  【教学重、难点】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词中所传达出来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难点)  2、知识、能力目标:  ①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重点)  ②用这个词牌填词,体验长短句独特的节奏、韵律,挑战写作制高点,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难点)  【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目标:  ①鉴于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主席的《沁园春・雪》等诗词,到此稍加点拨,掌握运用“沁园春”词牌之目的即可达成。因此,教学的落脚点就归于“学以致用”。这也是前后勾连、学新联旧、巩固知识的必然过程。  ②鉴于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中,美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较弱,因此高中语文 课适当拉长教学时间,课时设置为3节: 节总结复习词的知识,指导朗诵诗词,重在整体感知和把握;第二节重点鉴赏词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突破审美屏障,培养审美能力,初步感知“阳刚美”及其概念,能列举类似风格的诗文;第三节分析“沁园春”词牌格式、韵脚,掌握的该词牌的特点,学以致用,按“沁园春”词牌填写一首词,表达当代内容和思想感情。  2、习惯、素养目标:  ①教法趋向学法,以“读”为主,读出阳刚、豪壮、雄浑,读出情感起伏和节奏感,做到抑扬顿挫、张弛有致。  ②在读中进入词的意境,感悟词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培养热爱诵读的 品质。  【教学过程】   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在初中已经学过了毛泽东诗词若干,特别是《沁园春・雪》,还有《卜算子・咏梅》,都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家肯定感受到了毛泽东诗词包蕴寰宇的胸怀,突兀磅礴的气势,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壮阔的深邃意境,以及毛泽东本人热情乐观、从容淡定、吞吐大荒的阔大胸襟。柳亚子先生曾经撰写诗词,夸赞毛泽东诗词是:“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对喽,这就是毛泽东,这就是毛泽东诗词!有句 的文学论断“风格即人”嘛!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有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就有毛泽东诗词,就有毛泽东诗词艺术。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已经成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China==中国,同样“毛泽东/毛泽东诗词==中国”,大家说对不对?!  好!现在先让一位同学带领大家重温一下《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的大气磅礴与坚定乐观,而后让我们走进“毛泽东诗词艺术的海洋”,领略一下传统诗词这种文学样式带给我们的别样美。  二、回顾总结词的有关知识  1、词史概略  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故俗称“宋词”。我国文学史往往“唐诗、宋词、元曲(诗体)”(另有“唐诗、宋词、汉文章”之并称)并称,可见词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晚唐词代表作家有温庭筠、韦庄,世称“温韦”,其词收入 词集《花间集》。在词的发展史上,他们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开始大量填词,成为文人词的奠基者,是“花间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两宋词蔚为大观,恣肆汪洋,代表作家众多,重要的有:范仲淹、欧阳修、柳永、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名家名作灿若星辰,不可尽数。初中、小学学过的古诗词里,宋代词人的作品就很多。(此处提问:谁能列举一些,诗也行?)  【明确如下】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王安石的《梅花》《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苏轼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陆游的《示儿》等等。  元代词衰微,但有大家元好问,大家都比较熟悉他的词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摸鱼儿・雁丘词》。明代词依然衰微,最 的词人是夏完淳,大家也比较熟悉。词至清代,较前繁荣,出现了一些大家,如陈维崧、纳兰性德、朱彝尊等,其中纳兰性德屡上银幕,同学们可能了解一些。  近代词,主要在晚清时期,创作成就不高,但词派林立,词学理论颇有建树,这一点同学应该知道。其中最为切要的是王国维《人间词》,及其词学理论著作《人间词话》,尤其是理论著作《人间词话》,是一部划时代的词学论著,关于人生三境界之论,想必同学们都比较熟悉。(此处提问:谁知道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明确如下】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 境也。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现当代词,受新文化影响,创作一度衰落,但是这一时期,仍然不乏钟爱古典诗词的词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诗词的行家里手,尤其是毛泽东,他老人家成了这一时期最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一出,便震惊世界,使古典诗词在现当代发扬光大。尤其到了今天,新诗的衰微,注定了古典诗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兴。高考中以古典诗词写出满分作文的学生令人刮目相看!  2、词的一般知识  (1)词牌:词是特殊的诗体,句子长短不一,故有“长短句”之称,另有别名诗余、曲子词、曲子、乐府、乐章等。  (2)词题:词最初可和乐歌唱,后来与音乐渐渐脱离。词有词牌,表示音乐,与音乐脱离后,表示词的格式,规定着句数,字数。所以“写词”一般不不叫“写词”,叫“填词”,按照规定的句数、字数来填写,还得按照平仄要求写。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关系,不能以词牌名来理解词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词没有题目,随着创作的发展,便慢慢有了题目。如《沁园春・雪》。  (3)词类: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也叫“慢词”,就是长篇词)。小于58字为小令,介于58字到91字之间的为中调,大于91字的为长调。常见的词为中调,分为上下阙(也叫“片”)。  (4)词风:词作分为两大类,代表着不同的美感类型,就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作家分别是: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毛泽东诗词应该归于――豪放派。  【注意】豪放与婉约就这么 么?其实,这是就某个词人词作的主要美感来说的,但并不是说他的词作全都是豪放的或婉约的。大家都熟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写项羽的。(此处提问:谁能背诵一下?)  明确:派别不是一刀切,它主要反映词人、词作的主要艺术风格和美感。豪放派可能也有婉约词,婉约派可能也有豪放词。  三、朗读,感知,熏染,审美  1、教师配乐范读(配乐曲目《命运交响曲》)  【注意】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词的美,边听边联想关键词语,用以概括自己的感受。  明确关键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豪迈雄壮、坚定苍茫、气势开阔、色彩明朗、景物非凡……(学生可能反映的词语:大气、壮阔、豪迈、不可一世、唯我独尊………)  【明确】这些词语都反映的是“阳刚美”“雄奇美”“崇高美”“雄浑美”,以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术语概括言之――刚美也,与柔美相反。刚美者,有力刚劲,往往体现为体积庞大,抒情主人公形象高大、凛然不可侵犯等,表现自我对宇宙、自然、人生的征服与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先不配乐,要求读出节奏,读出强弱,读出徐疾疾升降,读出快慢变化。  3、最后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自己谈谈朗读感受,更好 进行形象描述,再次回到对全首词的美感把握上,重视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4、比较《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的美感异同:  (1)学生谈自己的认识,估计表述为:前者色彩更明朗,底色为洁白;情感上更自信乐观/而后者则色彩绚烂,底色为火红;情感上除了自信乐观,还蕴藏着沉重与冲击,富于张力。  教师概括:前者“雄奇”,后者“雄壮”;前者“飘逸”,后者“沉重”;两词同属豪放,但美感仍有不同,概不同革命阶段心境不同之故耳。  四、小结本节课(提问巩固知识与能力目标)  1、毛泽东诗词:胸怀→包蕴寰宇,气势→突兀磅礴,意境→深邃苍劲,景色→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恢宏壮阔。  2、China==中国,毛泽东诗词==中国,成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乐章、乐府、曲子词(曲子),词都有→词牌,不一定有→题目;词牌表示→音乐,后来表示→格式;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少于→58字为小令,多于→58字少于→91字为中调,多于→字为长调;以词风来看,词有→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  4、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衰微于→元、明,中兴于→清,复兴于→现当代。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词,并简析词的内容与结构。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 命运、以 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更好 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慷慨激昂  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  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下片:忆事  三、鉴赏课文  (一)赏析词的上片  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  (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  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  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水、船、鹰、鱼  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  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 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  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  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学生诵读课文,结合诗句概括)评论 大事;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和军阀作斗争。  3、从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一群怎样的青年?  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  4、读结尾三句,这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和同学怎样的气概?作者借这一问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从而含蓄地回答上片的问题。  5、学生朗读下片,体会词人的豪情壮志。  四、启迪感悟  学完全词,你从这些革命青年身上受到哪些启示?  五、小结(PPT展示)  六、(若还有时间)听录音,再次感受词的意境,模仿录音自由朗诵,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片:写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抒情―忧国忧民之情  下片:忆事―不平凡  怀人―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敢于斗争  抒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7  一、知识要点:  1.文学体载的种类:  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中国诗歌发展  3.诗歌的分类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  山水诗(代表人王维)  边塞诗(代表人岑参)  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  4.诗歌的四个特点:  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5.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①赋:直接陈述铺叙  ②比:即打比方  ③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  6.词: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7.常见词牌前两句的字数  ①忆江南(3、5)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②忆秦娥(3、7)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③念奴娇(4、3)  大江东去,浪淘尽。  ④沁园春(4、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⑤清平乐(4、5)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⑥永遇乐(4、8)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⑦水调歌头(5、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⑧西江月(6、6)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⑨蝶恋花(7、4)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r。  ⑩浣溪沙(7、7)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同一词牌,它的总体字数是一样的,句数有时略有不同。  二、内容赏析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答: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 、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三、能力训练  1.从文学常识角度看,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人写的新乐府,属于古体诗。  B.现代诗就是近体诗或今体诗。  C.现代人用旧诗体来反映现代生活、思想感情的诗,称之为现代诗。  D.古代人写的一切诗都是古诗。  2.选出字形无误的一项  A.上阙 激扬 典押 飞驾  B.廖廓 荆棘 漂泊 炫耀  C.火钵 凄苦 R侮 忸怩  D.苍茫 挥斥 石壁 截断  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5.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 ;激扬文字代评论 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1、B  2、D(A、阕,架,B、寥飘,C、凌)  3、D.(A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4.C.同学们意气奔放,还遒劲有力。  5.B.(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  C.是疑问句和拟人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8  重点:  意象、意境  难点:  鉴赏方法的初步形成  一、活动导入  这是一颗种子,我们把它比喻成一个人写文章的想法。一种思想的萌生,一种表达的愿望,正如一粒种子,总是要向下扎根,我们称它为“内容”。向上萌发的,是我们看得见的形式。  这粒种子是一株小草,还是一丛荆棘,抑或是一株参天树。我们叫它“形式”。也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会用一种形式呈现,比如唱歌、比如跳舞、比如写文章、比如写诗填词。  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不同的章法,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欣赏诗词我们要懂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象、意象、意境。  草、荆棘或树,我们称之为“象”(所见),“意象”是这些客观的景或物中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所感),“意境”是一组意象形成的一个大环境,是一个画面(情感集中表现的一组景物)。学诗歌,我们必须要引入这三个概念,因为它们是诗歌的要素。  二、活动形式  绘制一棵思维树。  三、活动过程  齐读词作。  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表达的情感基调是“豪迈”。  这棵种子发芽了,我们以“树”的形态展示它的具体表现。树干是“以天下为己任,开创未来新天地”的主题。观察作品,应该画出主要枝杈是几个(两个)一个实是上片,一个是下片。  上片分析:  上片之象(用“树叶”表示),明确: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意象,万,漫,写广阔,写博大,抒发豪迈之情;“红”是革命的色彩;与“碧”相映,展示大好河山的秀美壮丽;百舸争流,奋勇争先;鹰翱翔天空,敏锐有力;鱼畅游水底。所有意象表达的落脚点集中在一个词语上,是哪一个词语?“自由”。  所见所感所思。  所思即是“问”,谁主沉浮?究竟谁是这片大地的主人?  下片分析:  齐读下片。找出下片的中心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是的,往昔的峥嵘岁月中,都有什么样的体现?少年风华,挥斥方遒。  应和上片词尾一问,现在遥相回应一笔。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中流击水的同志们,击起的浪花阻挡了飞驰的船只。我们有力量、有能力掌握局面,把控大势。  过渡语句:上片下片连接性语句是那句?如何承上的,又如何启下的?  携来百侣曾游,写革命战友在橘子洲头相聚的情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引出下文革命经历的回顾。  四、活动深入  要想一棵树长得好,要浇灌水润树根。也就是我们要对作品的背景探一探,寻一寻,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沁园春q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创作的。长沙是毛泽东成长的地方,也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1911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 师范学校,开始了革命的征程。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开启了早期的革命活动。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他领导长沙工人罢工,后来被通缉。1925年,他组织农民运动,又遭通缉。8月,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就是此时,他来到了橘子洲。32岁的毛泽东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  再度全词,涵咏品味。  五、活动拓展  为了充分表达这种情感,这种对革命战友的激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选取的意象角度必须是大气的,纵横开合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高山大河,雄鹰展翅。这些叫“借景抒情”。在抒情方式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间接抒情,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种直接抒情。下片直接抒发对战友的感情,喷薄而出,汹涌澎湃。有理想,有信念,战无不胜,乾坤在心中,天地在手中。意象纷呈,意境宏阔。  六、活动总结  课内知识总结,见ppt,笔记。  抒情方式总结。  七、活动巩固  学法指导,通过做题完成学习巩固  欣赏诗歌的方法:  输入过程朗读成诵。  输出过程  (1)词句内涵的体现。课后第二题;考查对中心的体会程度。  示例:万山红遍,“遍”,布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红红的枫叶,丹枫似火,表达了作者火热的情怀,象征着中国革命的美好前途。  (2)分析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画面感,或描绘画面,或概括画面。  (3)结合背景,领会主题。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要点  1、掌握《沁园春・长沙》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本词的中心。  3、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①字词的读音与书写。  ②朗读。  2、导入。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 的博大胸襟和气魄,在他笔下的自然之景均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初中读过的《沁园春・雪》是这样,现在这篇《沁园春・长沙》也是如此。我们要注意作品中写了怎样的景,抒了怎样的情,景与情又是怎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3、分析上阕。  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点明了词中表现的时令、地点和作者的处境。出于词律的需要,词中用语的顺序往往与直白的散文不同。此句今译就要调一下语序: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面前的湘水向北流去。”  难点是“独立”一词,须联系背景去理解。注释中有“秘密离开韶山到长沙”一语,这是毛泽东躲避反动派的耳目,所以“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同时,“独”字又与下阕的“百侣”相对,形独而心不独。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②“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集中描绘了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用“看”字领起,一直贯到“自由”,与下阕中用“忆”字领起,《沁园春・雪》中用“望”字领起,均称做一字领起。读词时要会找到这种字。  提问:这段景物描写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与一般咏秋景诗词的基调有何不同?(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之特点吗?(如“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讲解:这里作者用如橡大笔为我们描绘了富有生机的秋色图。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们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竞”字更是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看秋景,会有不同的感受,表现在诗词作品中也就不同了。“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此论甚当。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秋,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③“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句提出了一个震天动地的巨大问题,突出显示了作者之胸襟。此句中的“怅”字,原意是失意,这里是由深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  提问:这句诗与前边写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讲解:面对秋景和迷茫的大地,诗人不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也中说:“秋光虽美,隆冬将至。”却把“景”甩开,一下子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表的问题,自是不同凡响。这是由自然之理过渡到人事之理,其相通之点即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争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与高远志向。  4、分析下阕。  ①“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提问:结合已经学过的词,说说词的上下阕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上阕往往写景,下阕往往叙事)这首词符合这个规律吗?  讲解:“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应注意与上阕首句比较,分别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的.“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之“百”。由“独”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的原因,正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毛泽东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革命道路。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②“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便是对“峥嵘岁月稠”的展示。  提问:上阕末尾“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下阕做了怎样的回答?到底是“谁”能主沉浮呢?(“同学少年”“百侣”)这些“同学少年”具有怎样的特点?(年轻,富有才华,有热情,关心 命运,敢于斗争,蔑视反动军阀)  讲解:这几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总之,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 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似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  提问:“曾记否”是在向谁发问?(“百侣”“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怎样一幅图画?(启发学生补充形象,发挥想象)  讲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许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有人会问,既是如此,为何不直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为何偏要引人回忆击水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诗歌的奥妙就在于用形象阐发抽象的思想,她生来偏爱婉曲而最忌直露。  5、总结全词。  提问:这首词表现了青年时代的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胸怀和远大抱负,全词充满了乐观向上催人奋进的情x和力量。但这种思想感情却不是直接以说教的形式出现的,读过全词之后,你对此有什么体会?(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用形象的画面代替议论等)  讲解:此词上下阕分别通过写景和叙事抒发了作者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宏大志向。上下阕末尾均用设问句式,遥相呼应,有问有答,浑然一体。上下阕合起来,不难看出全词的思路: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但心中并不孤单,眼前的秋景呈现出勃勃生机,大自然的物类都争相过着自由的生活,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此时一个问题酝酿成熟了――谁是这天地社会的主宰?我们,这些年青的革命者,回想当年的战斗生活,我们有才干,有决心,一定能完成改造社会的重任,同伴们,投身到战斗激流中去吧!但这个思路是用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诗的特性,我们也要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0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 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蓬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 前途命运大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情怀。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因此,本词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诗词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2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  3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你了解的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诗句,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营造适于本词鉴赏的情景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也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2、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本词上下阕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分别圈出统领上下阕词句内容的两个字;划出最能表现本词主旨的一句词,体会这句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己自学时最难解决的问题。  3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 、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引导学生用诵读法自学,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与诗词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通过圈划法揣摩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说?  (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代背景”)  (3)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 、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竟自由”)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教师指导朗读。(“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图?(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引导学生讨论、演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3)这样写景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诗人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请学生上台演示)  课堂讨论: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提示:叉腰好。慢点好。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再请学生演示)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5)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想象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  教师引导: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7)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8)交流想象体验。  (以上教学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  3 、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教师小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4 、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课堂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 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五--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教师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 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 、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更好 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播放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长沙》歌曲]  (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可感可亲;情是景的灵魂,轻灵飘渺。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进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绪与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1 、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在班级里安排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  2 、古今诗歌史上,具有宏阔的意境、远大的抱负和澎湃的激情的诗人或诗歌作品不胜枚举,让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专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将其与毛泽东诗词进行比较,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学短评。  (着力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独特感受与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沟通各自的心灵,交流各自的体验,让各种思想在交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的】  1、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建议课时】  1.5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板块学习方法介绍(结合人文主题)  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品语言、知诗艺、思想)  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  1、说说:  ⑴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  (学生自由表达)  ⑵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  ⑶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⑴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⑵将《沁园春・雪》与课文对比读(投影呈现《沁园春・雪》)。  ⑶ 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交流后再明确:词牌,题目,一般分为上片或称上阕和下片或称为下阕相同词牌的词有相同的体例,古人称作词为“填词”。)  ⑷ “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  集体朗读。  学生谈对“志”的理解及此志在心中激起的感受。  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带欣赏及毛泽东的书法。  (明确: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主宰河山的雄心壮志。基调昂扬向上,词风大气磅礴。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三、赏析上片  1、教师范读前三句。  2、学生讨论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这里交代的情况。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到:词的语句多倒装)  建议:让同学用散文的语言形式表达诗句所表现的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赏析毛泽东笔下的秋景。  具体步骤:  ⑴让学生读出“看”领属的诗句。  ⑵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⑶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①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②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④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⑷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 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⑸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较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②比较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与古人描写秋的句子与毛泽东的咏秋诗相比较。(可以寻找一些有关“大雁、梧桐、菊花、落叶”等诗句来比较,时间仓促未能找好打上。)  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作品风格与人格的关系,由衷地赞叹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再一次齐读全词。  四、赏析下片  在词的上片,毛泽东同志通过写秋景传达了自己内心激荡的青春激情,也就是借景抒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片作者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几个重点词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讨论交流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明确:仅供参考)  ⑴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⑵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⑶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⑷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⑸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3、这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挑战,敢于挺身而出主宰世界命运的热血青年。血气方刚,壮志凌云,豪情万丈,在穿透80年时空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有力的脉搏,炽烈的情怀,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首词能有这样的穿透力、感染力?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⑴ “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  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⑶运用“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五、学法与鉴赏点拨  1、赏析写景:写景顺序,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景物特征(意境)。  2、分析叙事: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3、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明确即课堂小结:作者借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景造阔大之意境,以刚健有力之行为状人物之形美,当然,更是作者心有所动,心有激情,胸怀天下,方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字。  六、作业  写写你心中的理想。要求采用诗的语言。(小提示:可以套用歌曲或诗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阕雄奇壮观之景以写景抒心中之情  下阕刚健有力之行借叙事传人物之神  (说明:因时间比较仓促,杂事繁多,教案有些地方不够详尽,望组内老师谅解。也更相信,接下去的老师做的肯定比我更好。)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2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 册地单元的 首诗歌。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运用资料、图片、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很好融入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努力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学情分析  高一是由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审美欣赏能力,在本词学习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此时的学生爱国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应注意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熟读全诗,把握词的情感脉络,品味其音乐美。  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背诵全诗,再现诗歌意境,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品质。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全词的意象特征和品味个别字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课时  一、导入  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  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  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  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  明确: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2、分析“独立”一词。  明确:"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湘江秋景图:  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对比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7、此时,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全班齐读课文,简要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入词的下片学习。  (三)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 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下片小结:  下片,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完成了全词的学习。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再次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秋景作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设想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是党和 的杰出 。同时他还是一位在文学书法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人,他一生酿爱古诗词。他的一生,无论是在临窗伏案时,还是在戎马倥偬之间都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他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 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教读毛泽东的诗词,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认真品评诗词中壮美的意象,领会其中蕴含的豪迈气概,并探究出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将读诗诵词由感性认识阶段上升为理性感悟阶段。  二、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一定看过毛泽东写的诗词,一定被他伟人的气度所折服。以诗言情,抒情达志,毛泽东也不例外。《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请大家首先看到课本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诗的跳跃性很大,语序也有倒置的,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想象把诗意串连起来。请试一试。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独立”能否改为“站立”“伫立”等?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诗人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尚记否?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何其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师:一个“看”字,一直管到哪里?  生:“万里霜天竞自由”。共有七句。(可与《沁园春・雪》比较)  师: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请朗读。(生读)  “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性的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意。|现在大家齐读这七句,看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有何特色?  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DD放眼望去(远眺)  师:漫江碧透,百舸争流DD收回(近观)  鹰击长空DD仰视(高景)  鱼翔浅底DD俯察(低景)  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现在请同学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手该怎么放?(让学生模仿毛泽东的动作)视角转得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慢点好。  师: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神态该自然、从容,显示出伟人的气度。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现在看谁的脑海中能绽开最美丽的想象之花。  分四步:  一、勾勒形态: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  二、染上色彩:“黑白”变“彩色”DD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灰色的飞鹰……  三、“静画”变“动画”: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四、使画面出现“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在自己的“大脑屏幕”上能看到这一切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让学生骋目驰怀)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传神?  生:染、击、翔……  师:染:拟人手法。|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样的枫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什么?  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师:“击”改为“飞”好吗?  生: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飞”太一般了。  师:“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吗?  生:“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师:“浅底”说明水真的很浅吗?  生:“浅底”并非真的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DD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特别是当时被压迫被剥削的中国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压迫人民的……  生:号召与呼唤。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起来为生存与自由而斗争。  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生: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师: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呢?为何与众不同呢?这与诗人本身有何关系?  生:与诗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师: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师: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D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生:主宰 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这是全诗的“诗眼”。上阙就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生齐读上阙)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阙的哪个词呼应?  生:“独立”。“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师:此词下阙的领字是?  生:“忆”。  师:恰,“正值”意。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生: 大事。“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这几句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师: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  生:这些青年才华、有能力主宰 命运。  师:联系《沁园春・雪》,《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了呢?  生:因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师: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了一些;成吉思汗更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介武夫,更不值得一提,更谈不上文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DD这些人都过去了,要数真正的能主沉浮的风流人物,还要看现在。“风流人物”指什么?  生: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在词中是指“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之士DD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师: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下降大任不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阙是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下阙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知识青年要担当大任,仁人志士要主宰沉浮。这样讲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生:诗味不浓,像喊口号。“稍逊风骚”是不?诗歌宜形象,忌抽象。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  师: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之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齐读全词,要感情充沛,气势高昂。  布置练习:将毛泽东的这首词改写成现代散文。  附:板书提纲(设问)  上阙: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抒情―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  独立寒秋,湘(xiāng)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chàngliáoku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ēngróng)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

  • 下一篇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关于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通用3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1  书是进步的阶梯,书是灵魂的诗篇,书亦是心灵的共舞。书香伴我成长。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纵观历史,多少风流人物对书情有独钟。在书中我领略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体会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伤怀,重温“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感受“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悲壮。中华上下五千年,多少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在书中留下自己的'故事。伴书香成长,我收获对历史的感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灵魂的诗篇。一本好书犹如良师益友,使人获益良多。“我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了冬季,便迎来了春天”梭罗的瓦尔登湖让我心驰神往,书中写出了他对瓦尔登湖的理解与对人生的思考。梭罗探索着大自然的美妙与历史,同时从大自然的历史中探求着人类的历史。梭罗从中领悟出自然对人类过错的宽容与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忽然变得那么渺小!伴书香成长,我收获对人生的思考。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是心灵的共舞。读一本书,行一段路,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 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无论是司马迁忍辱负重编纂的《史记》,还是法布尔耗尽一生完成的《昆虫记》,亦或是曹雪芹呕心沥血留下的《红楼梦》,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灵魂,每一次阅读都是与作者心灵的共舞。伴书香成长,我收获心灵的洗礼。  我生活在充满生命韵味的书香中,生活在充满智慧的书香中,生活在充满不朽传奇的书香中!愿书香常在,伴我成长!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2  漫漫人生路上,我们会有很多朋友,或物,或人,而在我看来,书,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当我捧起书苑之长廊中的每一本书时,都会嗅到缕缕书香……  当我在阅读《背影》时,我感受到橘子中浓浓的父爱;品读着《欧也尼・葛朗台》时,我体会到葛朗台的`贪婪;读者《变色龙》,我强烈地想对文中那位“变色龙”提出批判……  记得那次做数学题,我使用的公式完全正确,方法也准确无误,但结果就是不正确。我于是想先看一会儿书,再来做题。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关于“蝴蝶效应”的文章,大意是说在天气预报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数学计算,由于代入的初值差之毫厘,导致计算结果产生了极大的误差。导致了天气预报的不准确。看到这里,我灵光一闪:我计算错误是不是由于代入前的数值错误了呢?我立刻将题拿出检查,发现果然如此。  通过看书,我不仅做对了一道数学题,也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小小的错误,会让所有的劳动成为徒劳。我能够在书中得到这样的启示,都要归功于我的益友――书籍。  书籍作为人的益友,不仅现在有用,过去也很有用呢,看:  北宋诗人梅尧臣从来不会在写诗时缺乏素材。人们不解其缘由,便经常观察梅尧臣平日里的一举一动,后来人们发现。梅尧臣经常看书,每当看见好的素材就会记下来,写作时自然不乏好素材了!这就如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啊!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书为友,将会收获更多!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3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到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书虫”。读书这个习惯,其实是源于我的妈妈,她是一个十分爱读书的人。她清楚的知道,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记得从我刚记事起,妈妈常常把我抱在怀里,读优美的绘本故事给我听,小小年纪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本《爷爷一定有办法》的绘本。故事里充满智慧的爷爷总是能想出各种办法创造奇迹,“楼板下的”小老鼠一家也智慧非凡、辛勤非凡,可以把所有的零零碎碎缝制成喜欢的模样,装扮着自己的家。故事中智慧的爷爷,可爱的小老鼠一家都深深的吸引着我,感动着我。正是从这时起,我幼小的心灵便埋下了一颗读书的种子。  从《猜猜我有多爱你》到《逃家小兔》,再到《爱心树》,随着我慢慢的长大,对书的`渴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从上小学开始,妈妈给我订阅了《我们爱科学》、《博物》等杂志,给我买了大量 儿童文学读物,家里也有了属于我自己的书架,每晚都会有美好的故事伴我入眠,幼儿时播下的“读书”的种子生根发芽了。  渐渐的,随着阅读量的提高,我的书架也小成规模了。闲暇时我坐在我的小书房,翻开那些浸染着油墨香气的图书,就走进了另一个奇妙的世界。在那里我认识了彼得潘、小王子,结识了笨笨狼、列那狐,了解了太阳、月亮和星空……我深陷书海不能自拔,因为书本不仅给我丰富的知识,还给了我无尽的乐趣。坐在桌前看着那一行行铅字,感觉是一群快乐的小精灵在翩翩起舞,让我忍不住一起舞蹈。  通过读书,我学会了很多知识,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读书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同时也提高了我的文化素养,使我的成长道路上充满阳光。“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今的我俨然成为一个风度翩翩的儒雅小少年。  “遇见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我还在路上。以后我要多读书,读好书,让书本来充实自己,让知识来武装自己,让书香一路伴我成长!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4  彤管柔翰,数沓生宣,五寸歙砚,一电脑,一鼠标,一竹笔筒,盖吾之几也。而其右为樟木架,架上何物?有繁种笈册胪列,每坐于案前,则闻其书香。  册多,而吾独爱其数本,其一即《滴水藏海》,此书乃吾母累经迂折而得。初时,吾将其视如敝屣。然后,乃领略其玄妙菁华之处,遂探赜索隐。吾犹忆香客与主人之事――话说,南北两山分有二庙,南庙香火不绝,而北庙无人问津,遂北庙一僧佯装香客造访于南。至于南庙,北僧将平日困惑道与南庙之主,乃掣签,一连三掣,曰:“皆上签!”其大惊,而后勃然大怒:“岂非愚客?世上之事,事有成败,何不依佛意如实相告?”  主人忍俊不禁,曰:“香客何以求佛?或为情所困,或为功名利禄所扰,心乱如麻,举棋不定,治丝益棼,须佛祖指点迷津,授以佛意。”  读至此,吾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上签一支,至于庶人A民,不啻尘世一星佛光,增益其所不能。世人因上签一支而k烛一炷于心,挣脱纷扰,分辨是非。世上之事本一善一恶,告世人摒弃恶念,一心向善,方可成功。如此而已,岂谓愚人?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 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而吾曰:“一水一汪洋。”  其二即《诗经》  吾独喜其别韵。喜“陟彼高冈,我马玄黄”之愁情;喜“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忧情;喜“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悦情;喜“予羽谯谯,予尾,予室翘翘”之哀情;喜“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之愠情。  而吾更喜其蕴意。《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此乃万物存亡之道,太极运行之法。如有忤逆,则江山社稷破亡,天子晏驾,诸侯薨殁,大夫卒,士不禄,布衣殒命,贩夫走卒死有余戮。故至于修身养性,宜聆训于古人先贤。  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韦编三绝,此之谓勤学也。而其意在读书,读书何为?有鸿鹄之志于心,每欣然开卷,又闻书香EF。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5  那飘然飞出的一丝丝书香,那是我的心灵在飞。――题记  蔚蓝的天空中飘过几朵白云,白云下面长着青青的野草,如美的画卷!美丽的画卷下面坐着幸福的母女俩,女儿依在妈妈的怀中,手拿一本书,听妈妈讲那动听的.童话故事。女孩听得津津有味,她为那可怜的海的女儿流泪,为最终找到幸福的白雪公主感到欣慰……这便是我最初对书的接触。  书,给我留下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花香是个多梦的年龄,梦中我与李白、杜甫畅谈诗歌,我与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一起出海,我与鲁滨逊一起冒险闻荡世界……好爽快!醒来后我又开始与李清照谈词,与林黛玉一起品味红楼之梦。与孙悟空同去西天取经,同台湾同胞们一同去遣责扁……书给了我进取的头脑,让我拥有一颗正义向善之心。  书,给我留下了一个多梦的少年!  当我灰心丧气时,书教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于是我有了重新奋斗的勇气;当我与朋友惜别时,书告诉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于是我擦干了惜别的眼泪;当我想放下手中的书放纵生活时,书告诉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是我认清了自己的使命,认真奋斗……正是因为书,我才学会了坚强不屈,学会了思索未来,懂得了新世纪的青年应该积极向上,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因为我们是祖国的太阳。  书给我力量,伴我成长!  宁静的小屋中散发着橘色的灯光,向着窗户的地方放着一张书桌,静静的月光下,我抽出一本书无声地读着思索着书中的情节,同时思索着人生,星星时不时地向我眨眨眼,伴着书香,我走进了梦乡……  书,让我放飞了梦想,书伴我生活伴我成长。追随着书香,我会抵达理想的殿堂……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6  黄昏又上阳台。正是夕阳流金、百鸟归林的时刻,离我家不远处的草坪上,许多孩子在快乐地嬉戏,尽情地享受着茵茵绿草给予的温馨和柔情。童年真是快乐无边。  我也有我快乐的童年。不知从何时起,幼时平凡无知、有点木讷的我变成了现在文质彬彬的我,这都应该感谢那伴随着我成长的一本本好书――我的精神食粮,是它们激励着我做人要自信,不能骄傲,也不能悲观。  记得我上小学时,对我疼爱有加的父亲就把自己珍藏的书给我“嚼”。我接触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那时的我只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囫囵吞枣,却也乐此不疲。就这样,我怀着朝圣般的心,读了一本又一本,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劲。  进了中学,读书的欲望越发地强烈,从《女神》到《复活》,从《诗经》到《简・爱》……我不停地用求知的触角去探索书林的奥秘。读书成了我的享受。明月高悬的夜晚,读几页老舍的小说,在幽默诙谐之中,会忘却 的紧张和疲劳;旭日东升的黎明,读几篇鲁迅的杂文,在犀利的冷峻字句中,会进一步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课外美文》引导我从平常的生命素材中领悟到丰富的意蕴,从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中寻觅到生命的真谛,从貌似平凡的社会现象中感受到振聋发聩的`启示。《随感录》是我的精神庭院里的又一片碧绿的菜畦,在我自由支配的闲暇田地里,读上一篇含意隽永的美文,那优美的文辞、深刻的哲理、感人肺腑的形象如习习轻风,拂过我青春的灵魂。徜徉在书海中,我乐趣无穷。  我最喜欢的课是阅读课,每当语文老师让我去抱那一叠叠《读者》时,我的心里就异常兴奋,因为我又可以陶醉在淡淡的墨香之中了。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7  品书、爱书、伴书,是人类对书的亘古不变的主题,更是人们对这一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书对于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着磁石对铁的吸引;有着钢针对布的穿透;有着旱苗对水的渴望……日日夜夜在我身旁,伴我成长。  儿时,跟母亲呀呀学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好意境令我向往;“曲项向天歌”的姿态是多么优雅。一句句诗词,一缕缕书香,一段段温馨,给我的童年插上欢乐的翅膀!  稍大了些,读书便成为了一种乐趣―绕口令。正因如此,这种书香是快乐的信号―《中国话》是我的朋友;“扁担宽,板凳长”是我的弟兄;激励我的是“学时事的十小史”;保护我的是“奔北坡的八百标兵”……妙语珠讥,书香缕缕,快乐源源不断……这一段书香,记录了我的兴趣,填充了我少年的空白。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浓郁的书香扑鼻而来。《爱的传说》倾诉了我梦里的故事,《老人与海》诠释了我梦中的英雄。我《相信未来》,不论《命运》多悲惨;我要《走出孤独》,《铁面无私》的活着。我要像《汤姆-索亚》一样历险;我要像《母亲》一般坚强。我想参加《青年近卫军》,因为它告诉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时也告诉我《我的名字叫中国》!这段书香,似梅一般地散发坚强、勇敢的气息。丰富了单调的生活。  书籍,是攀上顶峰的绳索;是人类进步阶梯。琴棋书画,它样样都懂;诗词歌赋,它个个精通。书籍是人类更好 的老师;是人类最善的挚友。走遍天下书为侣。闲时,一杯清茗,一本好书,独吟自咏,这便是书香的魅力。成长路上有书为伴,孤独的我,便少了寂寞,少了沧桑……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8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爱阅读,爱闻那淡淡的书香,爱听那清脆的书响,更爱那无边知识的海洋……  当我一字不识的时候,我爱听爷爷那一口绍兴话讲的一个个自编的小故事。那会儿,爸爸妈妈都在外面工作,爷爷奶奶不识字,也不会普通话,但是家里却有好多妈妈给我买的童书和一个故事机――小布叮。我天天抱着小布叮听故事,翻着一本又一本的小童书,书页都翻烂了,可似乎还是满足不了我。只好缠着爷爷给我讲故事。爷爷拗不过我,可又不识字又不会普通话,只好根据图画自己编着我能听懂的方言故事。哈哈,不过也正是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好多大道理呢!  当我读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妈妈把我接到了身边。妈妈给我买了好多绘本,每天晚上都会读故事给我听,有一次,妈妈在读一本《小红帽》,突然我也跟着妈妈读了下去,妈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哈哈,听多了我自然就会背了,还因此认识了好多字呢!  当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便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我们班有本悦读存折,班里每周都要进行比赛,看谁的阅读量大!我为了名列前茅,每天一空下来就会阅读:跟着故事一起在床上翻滚,哈哈大笑;跟着故事一起热泪盈眶;跟着故事一起怒不可遏。在书的世界里我明白了什么是善,什么是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现在的我每天都会读1―2本课外书,妈妈总是疑惑地问我哪来的那么多时间?我想跟妈妈说:“当我看书时,就像鱼儿在蔚蓝的海洋中遨游;当我看书时,就像雄鹰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当我看书时,就像可爱的小鹿在森林中奔跑。哈哈,您说我能挤出时间吗?  书香――一路伴我成长。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9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人生境界。闲暇之余,读一本好书,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修养行,更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人一生的邂逅,有血脉之亲,同窗之谊……人生中各自不同的美景,带给我们不同的享受。然而,总有那么一缕香,不似星辰璀璨,不若微风清凉,近在咫尺,却萦绕心头,带来微微的暖意,经久不散。这就是书香。  我爱书,亦爱读书。  读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拨开了生命的迷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打开乔斯坦・覃德的《苏菲的世界》,与苏菲一起踏上了哲学之旅;通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看到了一个温暖的世界,不平凡的世界;通过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认识了这句话“伟大的`心灵有如峻拔山峰,我并不认为一般人都能生活在高山之巅,但不如一年一度登高礼拜。他们可以在哪而更新肺部的气息和脉管中的血液。在高处,他们会感到更加接近永恒。待回到人生的平原,他们将满怀勇气面对日常的搏斗。”  从儿时的一本本连环画到故事书,再到科普书,又到后来的世界名著,从小书本就伴我左右,他对我来说亦师亦友,更像是闺蜜一般形影不离,给予我无限帮助。  读书的过程是艰辛的,亦是快乐的。  读书让我体会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奉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求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的友爱。  这世界最芬芳的香莫过于书香,我在书香中成长。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10  一杯香茗,一卷真知。香茗解口渴,真知医我愚。不知不觉,书籍走进了我的生活。  儿时的我,不爱看书,最喜欢在天空下奔跑,和清风明月说话。老师要求买的书本,就堆在杂物堆里,动也懒得动。即使是偶尔拿起来,也只是草草翻翻,又放回到原处。  直到上了小学三年级,不得不在老师的严令中读了几本“敕命之书”。读完突然发现,书中的世界竟然如此丰富,妙趣横生,书中也有清风明月在。自此和书交了朋友。  上了初中,我要读的书更多了,也更有意思了。读《骆驼祥子》,我了解了旧社会的黑暗,祥子的'抗争和悲惨;读《海底两万里》,我了解了海底世界的奇妙,尼摩船长的智慧和勇敢;读《创业史》,我看到梁生宝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坚韧和忠诚,他的大公无私;读《红岩》,我看到江姐面对酷刑的坚贞不屈,懂得了红旗原来由鲜血染。  在我失意的时候,我拿来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审视自己的懦弱,懂得了人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在我被困难阻拦,踌躇不前时,我取出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我明白了身处逆境要顽强,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倾听书的声音,就像是闻醍醐而灌顶。我听到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慷慨;听到了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叹息;听到了文天祥的铁骨铮铮,“留取丹心照汗青”;听到了陈子昂的悲愤难平,“独怆然而涕下”。  生活因书而充实,生活因书而精彩。书犹阳光,犹春雨,犹花香。一卷在手,我的内心常常阳光明媚,雨露生香。于是不忍释卷,流连忘返。  人生路虽然漫长,但有书香作伴,永远不会寂寞,愿终生做书籍的朋友。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11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就像一块巨大的宝藏,我们永远也开发不完。读书的好处又恰似长江之水源远流长,让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记得小时候常常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到后来的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罗贯中笔下的三国,刘备,张飞,关羽三兄弟,一心一意匡扶汉室……到《红楼梦》中的“破落户”王熙凤,身体柔弱的林黛玉……到贾府的没落,曹雪芹讲述的.是一个朝代的故事。到现在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批判了一个又一个“正人君子”。从唐诗到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又到现在的白话文,读书不仅能让人学到知识,而且能够造福于社会。中华历史五千年,五千年文化的瑰宝尽藏于书中,只有读好书,好读书,才能在学海中肆意遨游。  读书的过程是艰辛的,也是快乐的,畅游在书的海洋,可以领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才气,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气,体会“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不复还”的傲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浩瀚如烟的书籍中栖息着许多 的,崇高甚至伟大的灵魂。有的入心灵火花,读之令人眼前一亮;有的妙语如珠,读之让人爱不释手,有的解释疑惑,读之使人茅塞顿开。我们要将这些好东西记在自己心里。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12  书是一艘永不停航的船,冲破千万层浪,载我驶向成功的彼岸;书是一对隐形的翅膀,带我飞向知识的蓝天;书是母亲甘甜的'乳汁,让我吮吸着,使我健康成长。  小时候,我跟爸爸背唐诗,不大懂其中的意思,却能深深感受到诗的韵律美。我有些好奇,便缠着爸爸买了一本带有精美插画的《唐诗三百首》,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一本书。于是,每每在空闲中,我都会主动背诗。虽然不识字,但那些插图让我明白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从那时起我开始对读书产生了好感。  现在,我在读书的基础上爱上了写作。每读完某本名著,我的思绪便如泉涌一般,于是提笔,把所思所感都记录下来,偶尔还会发表在报刊、杂志上,这一切,都因为读书。  记得有一次,我写完作业后,拿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妈妈站在厨房大声地叫我吃饭,因为我看书非常入迷,所以没有听到,于是妈妈提高了嗓子,这时我突然反应过来,回答道:“来了。”一边走一边埋头读书,差点撞了墙,这让妈妈哭笑不得。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读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认识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林黛玉。读《夏洛的网》我懂得了友情的宝贵……  我贪婪地扑在书中,如高尔基所说,“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中的世界广阔无垠。如茫茫沃土,我像一棵想要长高长大的小树,如饥似渴……  书香滋润着我的童年,伴我长大。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13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知识,渊博的知识来源于大量的阅读。高尔基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刘向也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更有,许多有成就的人都与知识有关。  我学前背的几首古诗,都是爸妈天天引导夸赞的结果。小时的更爱 不是背古诗,而是入神地观看动画片,一坐就一晌,有时去厕所前都把裤子尿湿。  妈妈为了让我爱上阅读,花了很多心思,想了许多办法,最后我才“改邪归正”,慢慢地爱上了故事书,童话书。在一年级的讲故事比赛中,我奇迹般的在年级中得了 名,得到了“故事大王”的美称。学校还奖励了我一套故事书。学校的激励,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自豪,都给我注入了动力。后来,又有“小书虫”的称号到访。现在上四年级了,读书已成了我日常的必须,哪 不读书就像丢了魂一样。现在语文成绩是班中更好 的,我也成了语文课代表,尤其是我的习作经常在写作课上当范文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的'习作还刊登在报上。同学们的羡慕,老师夸张的赞美,使我阅读的范围更大了。四大名著,我竟读完了三本。  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老师说我反应迅速,思维敏捷,是我们班中学习的领头羊。在一片赞美声中,我并没有飘飘欲仙,而更像沉甸甸的稻穗一样弯下腰来,总感觉知道知识太少,需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也更能理解这些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的道理。  光阴给我经验,阅读给我知识,书香之气萦绕着我,而阅读更像影子一样陪伴在我的身旁,我牵着她的手,她引领着我走向知识的海洋,去探索那些未知的知识领域。我想我应该早一点给自己打开这样的一扇窗。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1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需要书籍,需要精彩,需要文采,生活离不开书籍,就让我们走进书的海洋,遨游书的世界。书是一缕阳光,夺目而耀眼,书是一盏明灯,指引你前进的道路,书更是一位导师,教你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让你变成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书籍改变人生。  书籍改变你的心情,升华你的生活,提升你的教养,让你领略大千世界,重温历史,走向光明。当你无聊的时候想做什么?玩游戏?聊天?帮家人做事?散步?这些都显得毫无情趣,我想,你可以试着去读一本书,去跟着主人公走就不一样的世界,感悟许多道理,这岂不是一件十分精彩的事情?试着把书籍当做你的伴侣,时刻记着它,陪伴它,跟着它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跟着它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吧!或许你会说“读书多没意思,早晚会变成书呆子”可变成书呆子又何尝不好,每日投身于书籍之中,去学会更多做人的道理,了解更多世界的文化,过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抛开这个现实的世界,走到一个充满爱的地方,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在书的世界里,你会面临形形色色的选择,而正义是必胜的,书籍就是一个心灵净化师,把你原本充满野性的心收走,彻彻底底地净化它,还给你一个纯洁的心灵,这时,你就会变成一个善良,正义,文质彬彬的人,得到许多人的认可与喜欢,更重要的是信任。书籍改变了我们,帮助了我们,宽容了我们,它真心地对你,总是可以陪伴你左右,只要你爱它。  书籍教育了我们,充实了我们的生活,塑造了我们的灵魂,而书香更是吸引着我们,那么,就让我们一路伴着书香走下去。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15  当书将万物迷醉,我们的思想就陶冶在它的芳香之中,深深品味书的神圣与精粹,万物仿佛尽收眼中,开怀品读,更是有一番不一样的滋味。  说起书来,我还真和它有一段不解之缘:在我抓阄的时候,我面前摆了三样东西:一堆糖果,一个计算器,一本书。我竟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书。  我要感谢母亲,在她熏陶下,我俨然成了一个书痴。六岁时,我在母亲的教育下背得数百首诗。到了五年级,我啃完了四大名著,对孙悟空打白骨精,刘关张桃园结义,林冲雪夜上梁山,刘姥姥进大观园等故事耳熟能详。当时,我开始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悟,比一些人多了一份独立与思考。  难忘朱自清笔下肥胖蹒跚的父亲的《背影》;难忘余光中那发自内心荡气回肠的《乡愁》;难忘夏洛蒂的.《简・爱》那伟大真挚的爱情;难忘杜甫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心态;难忘毛泽东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壮语。  我素知,古人读书,是非常讲究环境和格调的。我特别向往古人冬日读书的情景:寒风刺骨,漫天飞雪,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时,抱一暖枕,拥衾而坐,一明灯,一暖酒,一卷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或细雨敲窗,疏冷清脆,庭院内蒙蒙可见隐约时,倚一绿窗,靠褥而坐,一炉香,一清茶,一卷书,幽幽所思,清静悠远。  书香飘逸,清新淡雅,如同窗外的吊兰。我忽然觉得,其实不需要任何华丽辞藻去感谢生活,也不需要多么激动的情感去赞美书籍,只要回忆起眼前这幅美丽的画卷,便可以代表我内心的万语千言,足以感动我内心一生一世!  书,品味墨香,伴我成长。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16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从小到大一直陪伴我长大;书,也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妈妈会给我读童话故事或“十万个为什么”,晚上我都是在书声中进入梦乡。到了三四岁,我自己开始看《幼儿画报》,里面有红袋鼠、火帽子和跳跳蛙三个主人公,它们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平时一起玩耍、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幼儿画报》里,我还记得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火帽子和妈妈一起出去走丢的事情。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出门,一定要听家长的话,不能乱跑;万一和大人走丢了,可以向附近的工作人员求助,让他们给爸爸妈妈打电话。  时光如梭,我已经九岁多了,现在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幼儿画报》在我的.世界里已经被淘汰,我现在喜欢看一些科学探索的书,如《昆虫记》、《恐龙百科》、《动物百科》等。我尤其喜欢《恐龙百科》这本书,它让我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恐龙:世界上脖子最长的动物――马门溪龙,它的脖子有五六个长颈鹿的脖子加起来那么长;世界上出现过更大 、体重最重的动物――阿根廷龙;世界上尾巴最长的恐龙――梁龙……  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阿普吐龙。因为关于它,有一个乌龙事件。很久以前,一群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种恐龙化石,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恐龙,并命名为“雷龙”。但根据后来的考证,这些“雷龙”其实是早已命名的“阿普吐龙”。所以,世界上并没有雷龙这种恐龙。  有书陪伴我成长,真好!书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还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我要读更多更多的书。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17  小时候的我,喜欢流连在浩瀚的书海当中。那时,不懂读书的我只知道看那一层层的图片,白色的兔子、红色的太阳、金黄的麦穗。从那开始,书,便成为了我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就像书里的故事一般,我与书也展开了一个故事。  书是什么呢?它总是我最孤独,最寂寞,最难过的时候,陪伴着我。它在我哭泣时给过我欢笑;它在我欢笑时与我共同成长;它在我成长时,让我忘却眼中的泪水,重新开心起来!书就像我多年的老友,睡不着觉时它和我秉烛长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书上,我知道了各个英雄人物,它们用刚强不屈,在历史的丰碑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传奇!它们用勇气,忘却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渐远行。从书上,我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古人们辛勤的劳作,写出的智慧结晶。他们呕心沥血,只为歌颂大好江河,给祖国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诗篇!  我和书的故事,隐藏在书里的字里行间。  我常幻想,自己就像一只折了翅膀的雏鸟。我站在钢筋水泥铸造的森林里,看着没有云朵的白天,闻着充满废气的空气,我多渴望!渴望变成书里的一只雄鹰,在蔚蓝的天空下自由翱翔!  我和书的故事,隐藏在书里的每一角落,或许在那看不见的地方吧!  春天,再杨柳下坐着,轻轻地读着书,感受书带给我的知识。那一阵阵书香,如同百年的老酒,香浓勾人。  夏天,在绿杨阴里躺着,拿着一本书,沉浸在书里迂回的情节中,感受书带给我的清凉。一阵阵书香,犹如清冽的茶水,入口甘甜。  秋天,在落叶中站着,叶子划过我拿着书的手,条条纹理清晰可见。  冬天,一年复一年,每一个季节,每一个画面,我与书展开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18  书是一生必不可少的,它可以给我们知识和成长。  我读过的书不少,可真正让我成长起来的还是那本书DD《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知难而进,坚持不懈从不退缩,正是他的这些精神促进我的成长。  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读《鲁滨逊漂流记》,开始我觉得很没意思就随便翻两下,但后来我看到了有一章叫荒岛求生,那时深深吸引了我。  我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突然有人敲我头,我猛的回头看,原来是妈妈,我说:“妈妈,你干什么,没看见我在认真读书吗?”妈妈生气地回答:“你看看几点了,还不去睡觉。”我望向窗外发现天已漆黑,我赶紧爬进被窝睡觉,我在被窝里怎么也睡不着,想着:“野人会不会吃了鲁滨逊?”“他能不能逃离荒岛?”等一连串的问题。  于是我轻手轻脚如“鬼魂”飘到了妈妈房间拿起书又飘了回来,在被窝里细细品味起来。  几天后爸妈有事出去了,我此时已饥肠辘辘了,我想起蛋炒饭的味道了,就跑去厨房动起手来,可我怎么打蛋不是蛋壳掉进去就是蛋打不起来,经过两次失败的尝试我最终放弃了,我静静的.躺在床上听着肚子咕DD咕的徘徊声。  突然脑海里浮现出了鲁滨逊在岛上的艰苦画面和战胜重重困难的画面,我想:鲁滨逊能战胜如此多的困难我连这点困难都战胜不了吗?  于是我再次走进厨房,“咚”稍微用了一点力,蛋黄流进碗里而且壳没掉进去,太好了!我高兴地叫着,果然只要坚持不放弃冷静理智才能做好事情,这是书中告诉我的。  书已经我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书的墨香使我成长。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19  书是一首首飘荡在夜空中的歌谣,给予人们心灵的安慰;书是一泓泓清澈透明的泉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书是一把把小巧的金钥匙,指引着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到大书香就一直伴着我成长,看着我一点点地长大……  小时候,我并不知道看书对于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只是被书中的一篇篇美妙的故事所吸引,觉得它们精彩、好听,仅此而已。等我长大后,我仍然喜欢时不时地拿出几本书,细细地品读一番,体会书所带给我的快乐。在烦恼的时候,我会翻开书,看几则有趣的笑话,觉得自己的心情就会变得很愉快;在开心的.时候,看几篇美妙的童话,感觉自己的心情,好像随着故事的情节变得加倍开心;在感到灰心丧气的时候,看几章励志的故事,就全觉得自己的事情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比自己受到更大挫折和伤害的人多的多了,自己为什么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呢?想到这些,顿时觉得心里舒服多了,重新有了信心……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你在海洋中的一艘大船上航行,只能带一样东西的话,你会带什么?”一本有趣的图画?一部手机?一本厚厚的相册?一架小巧的相机?又或是别的什么?如果你问我,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本书?因为在孤寂无人的船上,书籍会给予我心灵的慰藉,为我在无聊的航行中增添无穷的欢乐,让我不用忍受个人的孤独。  书就像一位与我相识多年的老朋友,陪我共同渡过海上的航行。所以,如果你问我这个问题的话,我一定会告诉你,是书!只有书能够伴我共度海上的每一分、每一秒,为我消除孤独的时光。我在成长的岁月中,有许多东西曾经陪伴过我,但只有书,才能陪我共同度过成长中所有的喜、怒、哀、乐!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20  书,陪伴着我成长。  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已经会认、读、写很多字了,这要归功于我看的书呀!虽然那时候我看的只是有些幼稚的拼音读本,但我遇到不会的字时,就能自己去拼读,日久天长,我每天认识的字在不断增加。  我们家的书很多,大概有几百册呢,类型也很多。整整一面墙的书架,上面的书五花八门、分门别类,厚薄不同、大小不同、年代不同,有的语言也不同,还有我爸爸小时候看的几大摞连环画哩!学习类的、科幻类的、新闻、小说、工具书,应有尽有。书的颜色也是五彩斑斓,如果你一直盯着它们看,或许还会蹦出这样一句话:啊!像彩虹。  我爱书,因为它们把我的生活装点得五彩缤纷,我爱书,因为它们在我的成长路上激励着我、引导着我。  在书中,我收获了许多乐趣。看书是我的娱乐方式之一,我专门在床边开设了一个小“书窝”,闲时我就躺在里面看书,在书中探索,在书中发现,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不亦乐乎。渐渐地,书神不知鬼不觉踏进了我的世界,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书中,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在《神秘岛》里,我明白了要怀着乐观的精神去生活,也不止一次地被林肯岛居民高尚的精神所折服,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和创造,最终竟把一个荒岛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国度。在《秘密花园》里,我找到了自己心中的“秘密花园”……  在书中,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一整套《百科全书》,让我了解了天文、地理、动植物知识等。《成语故事》让我知道了很多历史典故。我也为《昆虫记》作者法布尔的耐心所感动――这一点从书中内容的精细描写就能看出来……  书,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21  尊敬的各位听众:  感谢大家能继续坐下来倾听鄙人无趣的演讲。谈到书香,本人也是略微有些发言权的,回顾人生历程,书的确是陪伴我时间最长的“老物件儿”了。  从小,我那威严的母亲大人便致力于将我培养成一个端庄淑女(尽管我现在正在朝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从三岁刚刚懂事,便已经买了足够一人高的书让我阅读,让我品味书中的清香。我确实极其认真的品尝了书的美味,将每本书用还未长齐的牙齿啃得支离破碎,最真实地品味到了书香。兴许是吃的多了,我在幼儿时到也认识了不少汉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不再吃书了,开始痴迷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图画书。像孟母三迁、恩公移山、后羿射日,至今只要一提到这些寓言故事,脑袋里便都装的`是一一个妈妈带孩子搬家,一个老头拿着铁锹挖山,一个青年拉起弓箭射太阳等等,而那时的书中文字却一个也记不得了。  再到上小学、初中,书架也越来越充实,我读的书也越来越多,便能深深地体会到书本内在的清香。翻开一本本书,那油墨的清香扑面而来,文字在纸页间跳舞、知识在脑海里闪烁、精髓在心田里流淌,我捧着它细细品读。某位大文豪曾说:“读本好书,就好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确实是这样,我常常想和鲁迅先生探讨该如何写出孔乙已被封建思想影响至深的愚蠢,和列夫.托尔斯泰先生讨论沙皇俄国什么时候……油墨的清香见证了我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  我相信,大家和书籍的故事定会比我的更丰富、更有趣。我希望同学们能用心对待书籍,让它一直陪伴、帮助、滋养你!  谢谢大家!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22  从小到大,书一直伴在我的左右。因为我永远坚信书籍可以使我拥有更高的品质,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   次接触书是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应该是二岁左右,还没到完全记事的年纪,模糊了,只可以找到一点记忆碎片,印象最深的是爸爸朗诵《三国演义》的`场景。那 ,本来是要全家出去玩的,只因天气突然变化,我们的计划彻底泡汤了。爸爸为了安抚我激动的心情,转移我的注意力,随手拿起了一本大部头,在那儿高声朗诵着。我听着,听着,事实上我并没有听懂,现在才渐渐喜欢上那里面的一回“袁本初败兵折将,关云长挂印封金”。虽然没有听懂难免有些遗憾,但从那以后,我对历史书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时不时缠着爸爸,让他读。由于那时太小,连书都不知道是什么,更别提去欣赏它,去看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识字渐多,大约只有6岁吧,我已经读起了绘本。我嫩小的手一字一字有模有样地指着,那股认真劲儿,目光跟着手指移动起来。只是识字量还不够,想读却读得很吃力。  上了小学就不一样,小学用字频繁了,接触的书也不一样了。终于,到小学二年级,我捧起了幼儿时听过的书――《三国演义》。万万想不到,我竟越看越着迷,越看越起劲,越看越流利。此后就喜欢上了读历史一类的书,恢弘浩大和神奇梦幻的《中国上下五千年》,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以深邃的眼光揭示兴衰交替规律的《资治通鉴》,这些历经沧桑的历史往事让我陶醉。  幼时读书,青年读书,老年读书,一生读书。书籍已然是我儿童时光更好 的知己朋友,可谓书香伴我成长!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2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本书像知识的海洋,让我流连忘返。因此,每当我陶醉其中时,也会有许多好笑的事情让我难以忘怀。  记得有一次,我读书读的太认真,妈妈叫我出去买食盐,我居然没有听到,等到妈妈走到我面前时,我正坐在那傻笑。在妈妈的催促声中,我急匆匆地下楼去买盐,却发现书还在手里呢,这书瘾又上来了,一边走一边看,等回到家才发现买的是小苏打,而不是食盐。当时妈妈看到后也是又气又笑,因此我在家里还得了个“小书迷”的称号!  书,我是一刻也离不开的,这是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爸爸妈妈发现我一到图书馆和卖书的小贩处就走不动了,软磨硬泡的要爸爸妈妈买书,家里的书差不多已经堆积成小山了。妈妈让我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可我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每到夜间安静的时候,我趁爸爸妈妈都睡觉休息时,总是打开台灯来读书,爸爸妈妈担心我读书太久影响休息,看到我的卧室门有光亮时,就叫我关灯睡觉,我就会乖巧的上床睡觉,可躺下没一会,我就又从床上爬起来,读我心爱的书籍《狼王梦》。逐渐地,我把这本书吃透了,有时记不住书里的精彩词句,我就开始抄到本子上,把那些精彩词句都抄起来,然后找时间慢慢读。  好读书的'习惯让我得到了写作文和朗读文章的灵感,也受到了表彰。有一次在作文朗读的大赛上,我读得朗朗上口、声音洪亮,感动了评委,我荣获一等奖。这是一个幼儿园时期的荣耀,读书不仅使我沉醉其中,而且使我增长了知识,还真是受益匪浅呢!  所以,我现在还一直记着冰心奶奶的那句话: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将一直伴我成长!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24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一句读书格言是我最赞赏的。看着我那么入迷的看书,你也许会想道:“唉?你以前根本不爱看书,现在居然那么入迷,我想应该是装出来的吧!”也许你真的会这样想。但你错了,以前是以前,现在归现在。我已经被书带进了有趣的王国,那儿有许多兄弟姐妹,丰富多彩,给我看透了书的“真面目”,如此美丽,如此芙蓉;如此齐心协力,如此团结一致……进了这有趣的王国,走也不想走,想一辈子都呆在这“书的海洋”,尝试喜怒哀乐,倾听音乐的美妙……书有多少好处,就连我说着说着,也陶醉了~  我爱看作文书、童话书、历史书、小说……其中我更爱 看的就是小说,如: 《三国演义》、《西游记》、《诸葛亮》等等。我还记得有一次妈妈在炒菜时叫我帮她拿酱油,那时刚好我在看《西游记》这本书,我便“哦”了一声,却没帮妈妈拿酱油。因为我被这本书里面的精彩内容吸引住了,什么那些白骨精啊、唐僧啊、猪八戒等等,在书里写得栩栩如生,仿佛在看电视机里的`《西游记》一样,棒极了!突然,一阵很大的火气靠我很近,不是妈妈炒菜的锅头火气大,而是妈妈生气啦!!!说得难听点,我真是想随便找个“洞”快快钻进,否则我又被妈妈骂一顿了,当然,还会骂的,因为“无孔得入”呀!  虽然,被书害得我给妈妈骂,但我还是很开心。我一直都把书作为我的朋友,天天牵着它的“小手”,感觉暖呼呼的。  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别说以前了,如今的我,读书时真的懂得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了,相信我吧,自由地发挥想象!  我爱你,永远的“朋友”!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25  书,是一位良师益友;书,是一颗滋润心田的丹药;书,是知识的楼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而伴随我成长的,是那浓浓的书香。  书籍,是伴随成长的好朋友。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读好书,才会学到更多有益的知识,为祖国做出贡献。  在我六岁时,外婆总是捧着一本厚厚的《唐诗三百首》,一字一句地教我识字背诗。每一次,我都学得不亦乐乎。  在我的.房间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书籍,有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最后一头战象》,有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还有老舍的《骆驼祥子》・・・・・・每次和别人谈起四大名著,我总是津津乐道。读《红楼梦》,我被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凄美爱情所感动 ;读《西游记》,我被孙悟空的机智给打动;读《三国演义》,我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到敬佩;读《水浒传》,我更是被那一百零八个好汉的坚贞不屈所深深震撼。  有一次,爸爸让我到书店门口等他,我等了很久还是没等到,就跑到楼上去看书了。我正捧着一本《窗边的小豆豆》津津有味地看着,为小豆豆的幽默而感到好笑。“孩子,走了。”爸爸站在我面前大声叫道。“快点走了。”爸爸又说道。“啊,老爸,你吓到我了”我猛地抬头一看,老爸笑话我看得入神,他连续喊了我好几声,我居然都没有反应。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跟着爸爸走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周恩来说的。我们要利用好时间,读有益的书,书的确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扮演者不可缺少的角色,让书香伴随我们成长。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26  以前看过一个小故事:当孩子稍微懂事时,犹太人家庭就会举行一个仪式,母亲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让孩子去亲吻《圣经》上的蜂蜜。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  虽然我没有出生在犹太人家庭,但我的父母也早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引导我读书。记得两岁左右的时候,妈妈便给我买了贴画书。好奇的我被花花绿绿的图片吸引,总是把书撕得稀里哗啦,贴画贴得乱七八糟,甚至还会放到嘴里尝一尝味道呢!上幼儿园了,我的书架上多了许多绘本:《好饿的毛毛虫》、《逃家小兔》、《月亮的味道》……色彩丰富、神奇有趣的故事,常常逗得我哈哈大笑,我也偶尔会像小大人儿似的给爸爸、妈妈讲上一段。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我的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了,书中的故事情节也越来越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了。我想去富丽堂皇的海底王宫,去寻找化作泡沫的小美人鱼。我想在秋雨绵绵的日子里,和聪明、勇敢的卡梅利多兄妹一起去寻找藏起来的太阳。我想穿越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看看恐龙在灭绝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想走进维・比安基美丽幽静的森林里,感受各种动物在一年四季中五彩缤纷的`生活,体验春的欢乐、夏的蓬勃、秋的多彩、冬的忧伤……而我最想知道的,是骆宾王在写《鹅》这首诗的时候才七岁,我什么时候也能写出一首诗呢?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要热爱读书,认真读书,读好书、读有用的书。让我们把读书当作生命中的一部分,在书香阵阵中快乐成长吧!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27  人生路上,遭际颇多。挫折时,是书让我重拾信心;成功时,是书让我戒骄戒躁;艰难时,是书让我坚持下去;落寞时,是书让我充满希望……  小时候,我总缠着妈妈给我讲各种各样的童话,而且百听不厌千听不烦。每次,我都好像是在童话世界遨游:与美人鱼共舞,和白雪公主交友。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那个充满神奇引人想象的东西叫做‘’书‘’。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总是问一些奇怪的问题,因此,我又得到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从它里面,我知道了"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有一年四季?""睡觉为什么会打呼噜?"……是书带领我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畅游知识的海洋。  当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爱上了文学类书籍。总是在曹文轩的《草房子》中寻找童年的美好回忆,在杨益言的《红岩》中感受时代的残酷凶险,在《中华上下五千年》里寻找历史的风起云涌……是书引领我体会社会的'冷暖、人世的沧桑。  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确实,书让我们养心修性,让我们开拓眼界,让我们惊异于这大千世界、万物风华。  如果没有书,我们难以把握时代的脉搏;如果没有书,我们难以控制人生的航向;如果没有书,我们难以获得明艳的鲜花!想要成功,必须读书;想要辉煌,必须读书;想要有所成就,必须读书。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想要在人才济济的社会中出类拔萃,占有一席,惟有读书,才是正道!  最后,我想用苏轼的一句诗来勉励大家:“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让我们一起以书为友、以书为鉴,在书香的陪伴下与时俱进、永葆馨芳!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28  我是一只“小书虫”,一只名副其实的小“小书虫”。当我有一些肚子饿的时候,我就会拿一本书看起来,不知不觉,我就觉得没那么饿了。书里说画饼充饥,但我觉得应该多一个“看书充饥”,真是弄不懂。  说到这件事,我突然想起我 次看书的时候。那时,我才上幼儿园,我在家闲着没事干,就拿起一本一直没有动过的故事书看了起来。我发现书真是个好东西,书里面精美的图画,有趣的文字,深深地把我迷住了。就这样,书成了我最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  当爸爸发现我喜欢看书时,就开始“疯狂”地购买图书。慢慢地,慢慢地,家里的图书越来越多,一直堆成一座小山了,爸爸才罢休。这些书有很多种,除了作文书,绘本,还有各种科幻文章、探险故事、小说、童话……虽然我家里的书多,但是有一大部分都是我看了好几遍的',因为我 至少能看一小时书,有时能连看三个小时,能看完好几本书呢!  在我的眼里,看书基本上是一个游戏。当老师布置看书作业时,很多同学都唉声叹气,我却高兴得不知道如何形容。老师布置写作文的时候也是一样,我心里想,终于能用一用自己在看书时积累的好词好句了,我的作文也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看来,喜欢看书真是有很多好处。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里面有许多知识等着你去发现;书,其中也有不少道理盼着你去慢慢地理解……我在书的陪伴下, 天长大,也 天丰富。我常常在想,等我长大以后,我一定是一只更加喜欢看书的“大书虫”!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29  书籍,犹如一阵清风,拂去心中的惆怅;书籍,如同一泉甘露,滋润干涩的心田;书籍,仿佛一盏明灯,照亮心中的黑暗。  记得初起,读书只是好奇,好奇书中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世界,竟让如此多人沉迷其中。  后来,从一开始的好奇、疑惑变成了现在的热爱。书中有无穷无尽的知识,更有无穷无尽的快乐。  在书中,我与唐三藏师徒四人一路斩妖除魔,西天取经;我与刘关张三兄弟一起三分天下,兴复汉室;我与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一起带兵起义,共创大业;我与贾宝玉一起吟诗作对赏花游园。  在书中,我见证了霍金身残志坚的毅力;见证了居里夫人不求名利的淡泊;见证了爱迪生坚持不懈的努力;见证了钱学森一腔热血的赤子之心。  在书中,我领略了泰山的威仪雄伟;领略了黄山的奇异秀丽;领略了漓江的水平如境;领略了钱塘江的波涛汹涌。  在书中,我目睹了项羽自刎乌江的悲壮;目睹了岳飞抗击金兵的勇猛;目睹了戚继光打败倭寇的'正义;目睹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豪情。  在书中,我体会了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自信;体会了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哀;体会了李清照“依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天真烂漫;体会了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奈。  在书中,我读懂了四大名著的经典,见证了各个伟人的辉煌,领略了中国的大好山河,体会了诗人富有感情的诗句。  悠悠的,我嗅到一阵醉人的书香,伴随着一缕轻烟,萦绕在我的心底,挥之不去,伴随着我一生的成长。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30  在我仅十二年的岁月中,曾经迷茫,曾经悲伤,曾经无奈,曾经恍悟。但是,不管怎样,总有一位朋友陪伴在身边,那便是书,书分享我的快乐,同我一起悲伤,我的人生不可缺少它。  最初遇见书,是刚步入幼稚园时。有一次去超市,书架上的书吸引着我。我轻轻摸着一排排书籍,感受书香在指尖弹出的美妙音符,只觉得那是很享受。妈妈就抽下一本图画书。点着字一个个的念着,我看着书页上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努力的'去记住妈妈说的故事。就这样听了一星期后,我终于学会了讲这个故事!我兴奋的涨红了脸,立刻给每个亲人念了两三遍。那时,我并不知道这是阅读。  慢慢的,我踏进了小学的大门。此时,我已经学会了阅读一本绘本,虽然并不厉害,但却令我激动不已。小学的教室里有了图书柜,学会拼音后,那里变成了我的天堂---每当我读完一本书,总有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我会在书中揪出那些不认识的字,把它记下来,每记下一个字,我都会兴奋至极,立马告诉全家人。  到了中高年级,书更是一样宝贝。我和朋友们都开始阅读中外名片,所以一下课,几个小脑瓜便聚在窗户旁边,共同阅读一本深奥的书,遇到不理解的,通常会停下来共同探讨,大家都明白后,再心满意足的往下读。凉风习习,书香悠悠,多么和谐惬意呐!  如今来到初中,读书变成了一种责任。我的阅读清单上,开始有了作文集和古文集。在广漠书海中,品析“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凄美,体验“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浩渺!这么如诗如画的阅读,又何尝不是享受了?  我的成长中,处处弥漫着书香。在这条书香之路上,我会一步步走的坚定,不会彷徨。书香伴我成长!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31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处处伴随着书香。是书,排除了我心中的寂寞,让我不再孤单。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妈妈管我很严,只准我在家写作业,不准我出去玩。我就像只笼中的小鸟,没有自由。我每次望着窗外小伙伴们的脸上写满了开心和快乐,心中就一阵莫名的失落。正当我无聊透顶的时候,我看见了书柜中的一本书――《三国演义》――那是妈妈叫我看的。我极不情愿地翻开了那厚重的书,不耐烦地浏览起来,紧接着,心中的寂寞竟然渐渐被书给填满。越看我就越沉迷于其中,我恨不得钻进书里好好畅游一番。时间一分一秒地流过,我却毫不知道,在这天地间只有我,只有书,忘了身在何处,忘了其他物质。仿佛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是书,都是书……  就这样,我一直陶醉在书的芳香中,久久不能自拔。直到我看得头晕眼花的时候,我才依依不舍地关上了书。  从此以后,我便恋上了读书,一有时间,我就抱着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无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书就是一个可以和我谈心的好朋友。  在这个朋友的帮助下,我的内心世界不再空虚,为了看书,我可以说是耗费了许多时间。有一次,我在上课时,忘不了读书的滋味,偷偷地把书放在课桌下看,一看我就忘记了现在还在上课。眼睛就像定住了一样,目光不离开书一步,结果老师都走到了我的`旁边,我还浑然不知。老师一气之下夺过我的书,气愤地叫我出去罚站,我并没有产生愤恨的心理,反而还挺高兴,因为我又学到了学校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再一次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在这么多年来,一直是书伴随着我走到了现在,书已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它的芳香让我为之陶醉,深深的沉迷于其中。书,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3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愿我登着这阶梯,越走越高,永不向下。  初识,如彩虹之绚丽  在很小的时候,爸妈给我买了几本阅读绘本,有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童话,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对幸福的渴望,有愚蠢的皇帝逗得我哈哈大笑……我感觉自己的面前花团锦簇,我是不是最幸福的孩子呢?  相处,如蓝天之广阔  渐渐长大,我才发现自己所读之书连冰山一角都算不上,我怎能只拿一块冰在手中把玩?我要去书广阔的世界中,汲取知识。  于是,我一头扎进书这一片广阔的`天地。教室里,操场上,大树下都能看见我俩相伴的身影。“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在书这一片广阔的天空中,我得到了许多感悟。在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主人公海伦・凯勒令我钦佩、敬仰。她面对命运的打击,并不自暴自弃,而是用她不服输的精神,创造奇迹。从她的身上我学到了人不可轻言放弃,遇到困难迎难而上才能成功。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令我潸然泪下,那纯美的语言引起了我无限的遐想。《史记》让我了解历史,增长知识。  结谊,如白云之高洁  “君子之交淡如水”。与书相处的日子,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书如友,陪我成长;书如师,予我指点;书如医,善读之可以医愚。书如一位品德高尚之人,需要我多多学习。  书是知识的海洋,我愿是一叶轻舟,载着理想之帆,在海面上荡漾。  书是知识的海洋,我愿是一条小鱼,在海的怀抱里尽情歌唱,用毕生的热血开发书中的宝藏。  书是知识的海洋,她富饶、浩瀚又宽广;它美丽、博大,蕴含着祖祖辈辈的希望和向往。  与书相处的日子,真幸福!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33  书香伴我成长,悠悠的,散发出醉人的馨香,萦绕在我心底,挥之不去,那是书香,一缕一缕,编织着成长的脚步……  很小的时候,我喜欢听妈妈给我讲的故事,知道我认识字后,我明白了妈妈给我讲的是童话故事。于是,我喜欢上了看书。那是,我读出了可童话世界里有海的女儿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读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凄惨,读出了稻草人的期待和苦乐。这些故事深深的吸引着我,为了他们,年幼时的我不知搭上多少欢笑和泪。  从中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镇定,更学会了坚强。  后来,那些美丽的童话不再吸引着我了,我便有了更宽广的阅读领域。从杂志、报刊中,我了解到我们生活中许多有趣的事,还有一些助人为乐的事:从《三国演义》中,我看到人间万象,懂得什么叫做兴亡:从《繁星》《春水》中,我懂得什么是奉献,什么叫做关爱;从《骆驼祥子》《童年》中我了解到了过去人们的生活是如此艰难,更让我懂得了要珍惜现在,不让自己遗憾。  书是无言的。但他让我们懂得太多太多,也给予我们太多太多。  童话故事是孩子想象力的开始,杂志报刊是我们了解社会的开始;名著是我们了解文学著作的开始。这些都伴着我成长。  书是我的老师,从那里,我得到了无穷的知识和智慧;书是我人生中的指标,在人生旅途中,一次一次指引着我前进;书是一股幽幽的芬芳,陶冶着我的心灵陶冶着我的心灵,如今书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那浩瀚的书海里,你会沉浸在无穷的欢乐之中。在这里,我又联想到一句名言“书海浩瀚,扑进去其乐无穷,”书香编织着我成长的脚步,那么你呢?书香是否也伴着你成长,如果不是,赶紧去体验体验吧!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34  书是黑夜里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书是寒日里的火把带给我们温暖;书是春日的微风,抚平我们内心的焦虑。  书就像一位我很要好的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的小学生活,我要是 不看书的话,我肯定会心痒难耐。  说到我和书的故事,就不得不提那次了。那时我正在上着语文课,老师在讲台上奋笔疾书,空中星星点点的粉笔屑伴随着老师的声调起伏。此时,班级里面的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做着笔记,笔尖刷刷在纸上飞舞着。不过这一切都与我无关,因为此时的我正在小心翼翼地从书包里掏出一本课外书,快速的塞进抽屉里,一手撑着书,一手鬼鬼祟祟地翻着书页。我的心里又惊又喜:要是被老师发现了怎么办?但是又抵挡不住书本的魅力。于是我还是一头扎进了那广阔的书海里。  三国的故事让我如痴如醉。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让我感受到了他的足智多谋。狡猾的曹操,让我恨之入骨。三顾茅庐的`刘备让我感受到了他复汉的决心。此时的我仿佛就站在草船借箭的现场,与诸葛亮共借东风。  正当我沉迷于书中的时候,教室里的声音戛然而止。一双手重重地拍在了我的肩头。我斜眼看去,竟是老师。他的手拿着一支没有用完的粉笔,眼睛都要把我刺穿了。我下意识地站了起来,愣在原地一动不动。我紧紧地捏着衣角,那一刻我的血液好像凝固了。  事后我免不了被老师一顿批评,但是这仍然不会消除对于书本的热爱。因为读书可以丰富我的大脑,使我在考场中乘风破浪;读书可以丰富我的见识,让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可以让我快速的明辨是非,当遇到判断时可以及时的做出决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正是如此,书就像药品让我一直健康成长。而且我和书的故事还在继续……  书香伴我成长的作文 35  小时候,刚上幼儿园的我,就特别喜欢读书,读的书多了,字也就多认识几个。不过,每次当爸爸、妈妈去幼儿园接我放学时,我都一直缠着爸爸、妈妈给我讲故事。虽然那时的我还有些不懂,不过我知道,书本里一定有许多知识等着我去发现。  我迫不及待地让妈妈教我学汉字与汉语拼音,当然就是为了早一点捧起我那心爱的图书。那时,我觉得书就好像是一个缤纷的彩色世界,我多么想飞进童话王国,与那些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在一起玩游戏啊!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渐渐长大,我捧起了百科全书,捧起了童话故事,捧起了世界名著。一本本好看的图书变成了我每天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在《三国演义》中,我认识了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的诸葛亮;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我吸取了战胜困难的力量;在《永远讲不完的故事》里,我认识了不畏艰苦的阿特莱尤;在《阿凡提故事》中,我结识了聪明、机智的阿凡提;在《笨狼的故事》中,我认识了一只傻乎乎、可爱的小笨狼;在《窗边的小豆豆》中,我结识了淘气、可爱的小豆豆;在《想高飞的猫》里,我认识了一只坚定不移的小猫―费罗罗;在《夏洛的网》中,我认识了一只胖乎乎、可爱的'小猪-威伯尔;在《爱迪生传》里,我认识了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  书是个无穷的宝藏,把我们领进知识的海洋;书是快乐的天堂,让我忘记了所有忧伤。书是冬日里的阳光,带给我春天般的温暖;书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予我们新的希望!  我在书香中长大,我热爱读书,我喜欢读书!